治理地下管线,政府施政直指“民之所望”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意见》提出: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中国作家也有类似的感慨,说检验一座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很多时候,我们的城市往往娇弱得经不起一场大雨:汽车开成“冲锋舟”,随处是“看海”的节奏,混乱而脆弱的管网建设,可见一斑。幽默的网友改编了这样的歌曲,“我家路面常打开,乐不乐意随你;一到下雨深不见底,你会爱上这里;不管新旧随便挖开,请不用客气;东西南北都是工地,我们欢迎你……”半天破4万的点击率说明,这不只是无厘头的吐槽。

  近日出台的《意见》指出,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当然,顶层设计关注城市管网建设,离不开三重现实背景:一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地下管线,已成为经济社会全局中的风险隐患。此前,兰州石化管道泄漏导致的自来水苯超标、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等诸多事故,呈现出城市地下管线混乱的灾难性后果。二是管线混乱源于“九龙治水”,相关责权利关系亟待改革。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但20多种管线,分属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导致现状不明、“家底”不清。三是少数地方部门只爱表面文章,懒得管地下的“差事”。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透露,日前他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令人忧虑的是,如此短视思维,恐怕并非孤本。

  地下管线,属于城市里“看不见的问题”、“不讨好的地方”。若非天灾人祸,谁能掀开地皮看看城市的“良心”?尽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早有断言,说不少城市早期建设的地下管线老化、腐蚀、失修,泄漏爆炸时有发生,跑冒滴漏严重,超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突出,但权力部门似乎真正将隐患与风险放在心上的并不多。这些年,“马路拉链”、重建轻养等症结成为公开的秘密,却始终未曾有全国层面高规格部署、严姿态推进的长效治理。

  《意见》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多重问题,首次开出系统药方,既有宏观的统筹思维,又有微观的治理方略:把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明确牵头部门,落实地方责任,要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有目标,有原则,可比对,可考核。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全面、系统、详细指导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战略性文件。一方面,从顶层设计来说,它彰显了新一届政府一以贯之的务实新风,施政如庖丁解牛、切中肯綮,直指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从民生取向来看,中央释放出的亲民、便民信号,其实与民本政府、民生政策一脉相承。

  地上也好,地下也罢,既然是城市“生命线”,就是市民冷暖之所系,自当成为权力施政的着力点。诚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5日所说: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