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365

央视网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他们的记忆已经消退,但我们的爱不能走远

他们的记忆已经消退,但我们的爱不能走远

本网评论员 秦研科 2012年9月23日 07:00

相关评论:
    给生命的两头同等关爱
    寻找被遗忘的时光
    一评:他们的记忆已经消退,但我们的爱不能走远
    二评:关爱失智老人 以媒体助力社会公益
    三评:如何在老龄化脚步临近时实现“老有所养”?
    四评:“老有善养”应成为中国养老的共识
    五评:对父母的爱不能等待

他们是一群失智的老人,他们患上的是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现在也有人叫失智症。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症宣传日。你可能从未关注过他们,也未在意过这个日子。但你却不能不正视这个正在扩大的群体。据一项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约3650万人患有痴呆症,每七秒就有一个人患上此病。而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6.6%以上,3个8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患病,全国老年患症人数高达800万。

一旦他们患上这种病,随着脑部退行性病变,他们的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语言功能等都将加速减退,而他们的生命也将终结得比常人更快。据统计,痴呆老人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而这种期限正在变得更短。

和庞大的患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足一成的就诊率。对失智症极低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我们对这种病症存在一定的误区:我们居民多半认为失智症是老龄化的一种正常表现,认为是一种自然衰老。但更多的却是源于我们对老人关怀的不到位和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完善。我们往往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孩子的身上,却常常忽视对父母的关爱;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更包容,却有时候对喜怒无常的父母更苛刻;我们会对沙眼、斜视、鼻中隔等做常规检查,却不会对脑萎缩、脑卒中危险程度进行普查;我们希望把患病的父母送进更专业的护理院,却始终“挤都挤不进去”;又或者我们想为患病的父母提供更好的药物,却在高昂的费用面前深感无助。

给予失智老人更多的爱,首先需要每一个小家庭的我们平衡好对孩子和父母的关爱。今天的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蛮不讲理,能够用最大的爱心去包容。而多年前,我们天真、无知、固执的时候,自己的父母也曾以这种极大的爱呵护了我们。而今,他们青春和智力老去了,回到像孩童一样任性甚至无助的时代。在爱的两边,我们以最大的包容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应该以最大的宽容去体谅父母;我们以最细微的关怀去爱自己的孩子,也该以最到位的照顾去爱自己的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成长足迹,看到了未曾有记忆时父母悉心照顾我们的身影;而在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一如此刻的孩子一般无助,需要最无私、最宽容的爱,最细微、最贴心的照顾。

给予失智老人的爱,也需要社会各方面最真切的关怀。这种关怀可以是多建一个养老机构,多设一个专业护理院,为失智的老人们提供一个“小家”之外的“大家”,提供一个更专业的治疗康复机构;这种关怀也可以是发起一个简单的关爱活动,哪怕是从最细微处入手,比如为带有歧视性的“痴呆”正名;这种关怀更需要政府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乃至医疗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小家在为患病老人治疗的过程中不陷入经济的困境。当个体家庭、媒体、国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承担起对老人的责任时,失智老人才有可能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终点。

值得欣喜的是,在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症宣传日当天,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正式启动。活动在宣传片中呼吁:“孩子—老人,童年—暮年,生命的两头,同样脆弱;起点这终点,都渴望关爱。关爱失职老人,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

随着脑部退行性病变,他们可以把自己一生的荣耀、尊严和亲人都忘掉,但我们的爱不能走远,我们的爱更不能走偏!

专栏作家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财产法、城市化与政府监管。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农地征收制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75期:孤有所养的中国难题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第374期:黄灯新规,习惯之争非规则之争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第373期:中国梦:每个人丰满的现实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第372期:日本纠结的强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第371期: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第370期:求索俄罗斯:东方还是西方?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第369期:国家精神之:德国的理性与激情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第367期:大和魂,纠结的强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第366期:安倍晋三,不只是“右翼”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