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相关评论:
人权行动计划:一切为了国民更有尊严
监督权是基本人权,也是落实人权的保障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发展归宿
对人权的渴求与向往是人类走向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永恒动力,然而人权保护的重心无法脱离特定的时空背景,不可避免的刻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同时,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生态的急剧恶化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切与反思可以追溯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第一原则指出,“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宣布:“人类处在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人类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又处在一个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时代。
在这两大时代主题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刚刚闭幕的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以“科技、环境与人权”为主题探讨三者的关系,反映了在科技与环境问题空前强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人的回归和关切。
人权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人权保护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在强大的科技力量面前,人类不应被弱化和迷失。人是科学技术的中心和目的,一切科技手段首先应为人类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服务。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时代主题又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人权的内涵和边界,扩张着人权享有的广度和深度。漫长的人权发展历史表明,人权的内涵和范围是一个不断延伸扩大的过程。经历了从19世纪对自由的争取、20世纪对平等的诉求,从对个体权利的关注扩展到涵盖各类群体的权利。网络空间的开拓把我们的视野延伸到虚拟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相应的环境后果。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人权保护,如何解决环境对人权的损害,需要从权利的角度进行法律规制和道德倡导。
人类已经进入到科技与环境的权利时代,人权可以为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选择。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