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562

央视网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南方供暖不能再有“一线”之别

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相关新闻:
    南方是否集中供暖引争论 专家称南方人习惯湿冷
    极端气候频发南方供暖呼声渐强

“北风卷地白草折”,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北方早已开始集中供暖,而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则要用五花八门的方式解决温暖问题。网络上关于希望南方也采取集中供暖的呼声很高,呼吁各地重视市民的冬季采暖需求。专家则认为,“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且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不适”。

南方到底要不要供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了解目前我国集中供暖的划分标准。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全部区域。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国家制定了一条分界供暖线,即采暖地区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

然而,随着北极海冰减少、世界极寒天气日益常见,南方的冬天已经越来越有北方的寒意,不断南下的冷空气也早已把雨雪分界线推到了秦岭淮河以南,很多南方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已低于零下5度,而南方很多无集中供暖的居民一到冬天“冷不堪言”。世易时移,今日的物质水平与民生需求也与解放初不可同日而语,单纯用南北分界线这种“一刀切”的标准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显然已经不合理也不科学。南方要不要供暖应该根据各地的冬季实际气候条件和温度来划分,所谓的民生冷暖,显然不能由“线”说了算,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说了才算。

眼下而言,横亘在南方供暖命题上本来是两个问题,首先是要不要供暖,而后才是怎么供暖。而今的讨论却两者混为一谈,在还没有确认是否要打破这条“线”的前提下,纷纷开始纠结要不要集中供暖:一是集中供暖难度大,二是能耗高。

诚然,南方一些地区确实面临供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城市土壤和房屋结构可能不适于使用管道供暖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不适合集中供暖。关起门来谈“难度”,难逃闭门造车的嫌疑。北方的供暖设备、基础设施也不是盘古开天辟地就打包进来的,何以北方在上世纪就能建成的、反而南方在新世纪就遭遇更大的“难度”了?而“能耗更大”的说辞,更是不知所云。其实现在条件好点的南方家庭,都是空调常开、电暖器具五花八门,如果真要算能耗或者节能减排,这样的供暖方式并不一定比集中供暖更节能。至于使用效率的说法,北方的暖气也不是365天全开着,按需配给、裨益民生,这才是最大的效率。

还是事实胜于雄辩。早在2005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夏凉”工程,并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等南方城市都已实现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在争执南方应不应集中供暖时,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近年来的冻死冻伤事件,几乎多发生在没有集中供暖或供暖未必全覆盖的中西部及南方地区。

集中供暖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给民众保暖的公共责任,不能再有“一线”之别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南方寒冷地区的集中供暖问题,既是新形势下关乎南方居民冷暖的民生问题,也是关乎南北取暖之争的社会公平问题。当然,要改就会有不同意见,毕竟涉及很多与之相关的福利和基建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刀切”的划线必须要改,因地制宜去集中供暖,解决民众的冷暖问题,不是原则问题而是操作问题。

专栏作家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财产法、城市化与政府监管。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农地征收制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75期:孤有所养的中国难题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第374期:黄灯新规,习惯之争非规则之争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第373期:中国梦:每个人丰满的现实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第372期:日本纠结的强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第371期: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第370期:求索俄罗斯:东方还是西方?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第369期:国家精神之:德国的理性与激情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第367期:大和魂,纠结的强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第366期:安倍晋三,不只是“右翼”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