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493

央视网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动物福利回归常识才能走向美丽中国

特约评论员 王聃

相关新闻:
    资溪严处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行为 4名干部被免职
    猎杀候鸟屡禁不止 专家称吃野味习惯提供需求市场

冬天是怀念的季节,当因为寒冷不得不困坐于室内时,我们会格外想念行走的自由,想念天空飞过的鸟群,想念动物们奔跑过雪地的力量。但现实并不总是如此诗意,公众要直面的更多是动物们的不堪遭遇,即便以有限的新闻报道为例,这个寒冷季节里动物们的血色悲剧就可随手拈来:11月27日,媒体曝出江西资溪县有着偷偷宰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野味馆,它竟然还是政府定点消费商家;之前,一组四川西昌年轻男子活剥猕猴的照片在网上流传;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大肆屠杀迁徙的候鸟或者湿地里鸟群的行为,更在全国多地有发生。

类似消息也许仍然不胜枚举,每多增加一起都令人心情分外压抑。为什么在血腥且“刺激”的屠杀背后,人性应有的悲悯感,以及人和自然相处的应有和谐,式微至此?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害,偷卖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好、暗夜里枪杀路过的候鸟群也罢,指向的都是野味销售获利的驱动,此时倘若日常监管再稍有松懈,那么杀害举动就必然会发生。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是某种社会敬畏感的缺失,动物福利的理念未深入人心,保护动物难以成为所有人的自觉。

时至今日,较之中国大多数的民众,动物福利依旧是个相对陌生的话题。通俗说来,动物福利就是人类所做行为相对于动物应有的道德情操。在我国,“动物福利”观念的启蒙相当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基于我国特别是农村的生产水平相对不高的状况,动物被“依附性物化”早已经成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同心理;此外,动物福利又涉及到公众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等诸多方面。譬如中国有“冬食羊肉”“养守门狗”等诸多约定成俗的饮食习惯,和与动物以何种地位相处的生活习惯。这些传统形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时无法扭转。

以上是张扬中国动物福利无法绕过的现实国情,也是对动物生命与所处境地无法重视起来的深层缘由,但并不构成对它熟视无睹的理由。也许会有人质疑:当前,中国社会中“人的福利”还没有完备地照顾到,那么多弱势群体还帮不过来呢,哪顾得上动物?其实,人的福利与动物的福利,这两点并不悖行,更不是排斥的关系。我们身边的动物,在经过人类几千年的驯化后,已经依附人类生活。它们没有选择,需要我们的关照,这是人类必须肩负的道义。况且,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对动物的福利关怀,那么对弱势群体乃至每一个人的福利关怀还会弱化吗?

关乎动物福利的议题,从来都是关乎社会文明程度的议题,在一个习惯于将动物福利置之于价值序列上端的社会,必然会在法律维度上对虐待、虐杀动物行为进行明文禁止。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包括经济发展不如中国的一些非洲国家——出台了动物福利法。在我国,当然并不缺乏针对动物保护法规的“顶层设计”,诸如动物保护法之类早就存在,甚至一些地方还试水出台了区域性的动物保护条例。可相关的法规虽然看似与世界流行理念接轨,却并不完全契合中国实际,显性的惩戒力度不够,故难以形成广泛公众关于“动物福利保护”的自觉认同。当动物福利保护由边缘性话题成长为法的力量时,相关法律不被信仰和执行,必须引发反思与纠偏。

在我们身边似乎从未远离的残杀动物悲剧,无疑在提醒社会需要一场动物福利意识的赋予行动,让法规更有贴近性与更见威慑力,是一个方面。于此同时,必须再次提请反思的,是相关法规为何总会落入“基层执行陷阱”?虽然民间的动物保护团体数量在增多,形形色色的保护举动也在不断发力,但地方政府更有效和长效的监管机制,却相对发育与反应迟缓。也许,对于动物福利保护并不能衍生出看得见的政绩来,可因为事关生态文明,事关自然和谐,它不能游离在管理者的视野之外,而这,需要则是指向管理部门的制度约束力。不妨也设立起动物保护的相关红线来,有红线,地方政府才会不畏难,全力投入。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动物福利的保护其实从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亮点之一,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这体现的是对生态文明重视的国家高度,也反证出提升动物福利的现实必迫切性。所谓健康的生态文明,从来都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呈现与工业社会人文关怀的交融,是风景与人性组合对国民心灵的滋润。尊重动物福利就是尊重生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有让动物福利回归常识,才能走向美丽中国。

专栏作家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财产法、城市化与政府监管。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农地征收制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75期:孤有所养的中国难题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第374期:黄灯新规,习惯之争非规则之争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第373期:中国梦:每个人丰满的现实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第372期:日本纠结的强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第371期: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第370期:求索俄罗斯:东方还是西方?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第369期:国家精神之:德国的理性与激情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第367期:大和魂,纠结的强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第366期:安倍晋三,不只是“右翼”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