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评

380

央视网 > 新闻台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消费主义时代的节日文化

深度 撰稿 冯超 2012年9月30日 07:00

央视网特稿 一年又一年,又逢中秋。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后,人们的期许增多了,但现如今,人们又不禁感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离我们渐行渐远。无论是中秋、端午,还是过年,人们总觉得很难再深切品尝传统的味道了,端午节、中秋节成了“粽子节”、“月饼节”。这个时代,食物和礼物成了节日仅存的符号了吗?

什么才是传统节日的味道?

中国传统节日原本内涵的消解是普遍性的现象

传统节日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深切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的主要节日,最早可能源于四时之祀、神鬼之祭,源于古代民族对与岁时、农事、人文等有关的天地日月、四时变化、神鬼祖灵等的崇拜。这些节日大多以神话演绎,大部分传统节日,都与祈祷、祭祀、占卜等有关,并且有相应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活动,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符号,而节日就是各种类型的符号的集合体。

不难发现,所谓节日传统的内涵是动态的,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很多传统节日到现在还占有一定的位置,如中秋、端午,不必赘言;也有不少虽然保留着名字,但已无更多节日内涵,主要作用仅限于表示时令,如冬至等,宋王懋《野客丛书》记载:“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谓前三后四”,今日冬至较之宋代的重要性,已经大相径庭了;还有一些节日,只存在古籍之中了,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正月五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穷”,这个已经消失的节日被称为“送穷日”或“迎富日”。

自鸦片战争至今,虽然历史跨度不长,却是中国受远离本土的西方经济、文化等影响最为深刻的时代,节日文化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变化极为明显。现代化道路上的国人,不禁感叹,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端午节、中秋节成了“粽子节”、“月饼节”,传统节日似乎只剩下外壳,传统文化符号所剩无多。

西方文化的冲击?并不准确,圣诞节也在“背离”传统

节日的传统的消解,究其原因,很多观点将其归咎为西方节日文化的“入侵”:人们越来越偏爱“洋节”,故而传统节日被冷落。这么推论有一定道理,毕竟圣诞节、情人节这类“洋节”的受众越来越广。但是,必须注意到,对西方人来说,现在的圣诞节等节日,同样也在被消解着传统。

十四世纪,罗马主教宣布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诞辰,从那时起的大部分时间,圣诞节都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的节日,甚至略带严肃性,互赠礼物也不是传统;早期的圣诞节,与现代契合的最多是家人团聚。直到19世纪,一些人将这个节日改造成一个注重互赠礼物的家庭内部聚会,于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购买礼物,这使得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产生了“戏剧性”变化。1867年,纽约梅西百货公司第一次在圣诞前夜开张到午夜;1874年,梅西公司第一次在橱窗里设置了圣诞主题展品,而后其它商家纷纷效仿,类似的圣诞促销手段和活动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洋节”在中国越来越热

与中国人感叹中秋节成了“送礼节”类似,西方也有呼吁圣诞节回归传统的声音。起源于加拿大的“圣诞无购物运动”,号召人们在圣诞节期间不购物,或只购买少量必需的物品——此举旨在挑战并试图改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个运动现在已经扩展到几十个国家的民间,其中一位支持者说:“我们制造了太多,买了太多,又扔了太多,而圣诞节的商业销售只能使这种情况更加糟糕,我真的不知道如何从中脱身。”

消费主义的时代,不管中外,传统节日都在成为刺激消费的符号

节日在变化,但节日的符号属性不会变,只要节日还在那里,它就是为了表达什么而存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在现代化过程中,被赋予消费主义的符号。西方现代化的脚步早于中国,多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他们的圣诞传统内涵被消解也更早,“洋节”到真正较广泛影响中国时,消费主义已经是圣诞节的重要符号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如西方圣诞节等,同样走着被消费主义符号化的路径,所以西方文化的“入侵”只能说是外部表象,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是现代化和消费主义潮流。

按照西方现代化发展脉络,现代化过程中,前现代化时期,由于工业发展水平制约,传统的以节俭、朴素等为特征的消费观念、相应的消费物品和消费方式占主导,当社会逐渐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时,就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转变。这个时候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价值往往被消解,符号成为了统治时代的工具,法国社会家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正是一种后现代化的现象,消费主义时代已经到来了。

消费主义消解着传统,但又再重构节日文化内涵。消费主义的时代,节日被赋予浓厚商业色彩的标签,但这不是影响的全部。消费社会的文化理念,一方面的确在消解着文化传统,商业性更多地替代节日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在重构着传统,让传统焕发出新的内涵。人们感慨年味变淡,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反而让人们对过年等节日比过去更加看重,亲情等观念更加深化,这一层面上,其实是对传统内涵的加强。

向后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消费主义呼唤传统的回归

消费主义表征之一是浮夸的商品形式和节日形态,消费对象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包含着多余的那部分,即附加在商品上的各种本不属于商品本身价值的东西,过节“礼尚往来”之后,这种浮夸消费给人们精神带来的空虚感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认为,处于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往往被商家用“虚假的需求”加以误导,节日成为商家演绎消费主义的最好时机,传统节日,或者任何“能过”的节日,都是促进消费的契机。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商家,节日给的机会是双向的,毕竟“节日经济”、“礼品经济”都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礼尚往来”自有其原由。

当然,也不必陷入对传统的消解或现代化带来的弊病的悲哀之中,物极必反,后现代主义之后,恐怕唯有对真正传统的呼唤才能平复人内心的躁动,破解现代化的节日迷途,社会必然内生出一种力量,让传统以适合当代的新形式回归。

专栏作家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中日当建构关于战争的共同记忆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应持有自知之明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让宅基地成为财产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财产法、城市化与政府监管。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农地征收制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识

第375期:孤有所养的中国难题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第374期:黄灯新规,习惯之争非规则之争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第373期:中国梦:每个人丰满的现实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第372期:日本纠结的强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第371期: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第370期:求索俄罗斯:东方还是西方?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第369期:国家精神之:德国的理性与激情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第367期:大和魂,纠结的强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第366期:安倍晋三,不只是“右翼”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