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相关新闻:
专题:2012日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再次延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其中提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的每一步,既是城市经济社会深度现代化与集约化的过程,更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进程。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开始对自己的发展精准定位。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回顾近期的舆论话语,“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词。十八大报告“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尤为醒目,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鼓舞人心;此后,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目标清晰,定位明确,“新型城镇化”正在从顶层设计走向微观落实。
如果从外延上讲,“新型城镇化”当指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向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基本格局;但从内涵上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更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这些天,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表述与畅想很多,譬如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创造约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又譬如有经济学家预计,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实现新型城镇化至少需要花费24万亿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眼下而言,我们在考量“新型城镇化”概念时,恐怕不能仅仅算经济账,将“新型城镇化”完全工具理性化——更重要的,当将此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纾解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契机。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均衡。中国的发展,既患寡、更患不均。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公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所做的调研报告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这些数字尽管未必有权威的回应,但契合民生感受,那么,“新型城镇化”,起码有责任在推进中弥合这种差距。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测算,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0%左右,从而形成一个高达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如何壮大中国的中产阶层、“控高”又“保低”——这不仅拷问着“新型城镇化”的良心,更拷问着其“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取向在于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利益诉求多元、权利博弈复杂,在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存在的事实语境下,各种问题与症结亟待纾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任务,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事实上,“新型城镇化”对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资源环境矛盾、收入分配矛盾等,那么,在城镇化过程中协调好社会关系、规范好社会行为,必能在促进公平正义、捍卫良善秩序的同时,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维护民众利益。
2002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我们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今天,“新型城镇化”再进发,抓住“均衡”、“和谐”的关键词,城市或者农村,都当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
胡澎,史学博士,民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日本东洋文化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个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辩证法,就不懂国际关系,不懂战争。
在官方难以提供足够完善的孤儿福利救济的情况下,是否给民间力量一个规范生长的空间和支持?问题是时代的符号,对问题的求解是对时代的注解。[详细]
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有太多的陋习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设施需要去修葺,车轮滚滚,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后。[详细]
要坚持推进改革,释放个人的自由,让更多人发展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未来必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详细]
日本一直仰视着它身旁所有的强者,从盛唐到欧美,从中华文明到工业科技。一路走来,大和民族时而谦卑恭谨,饥渴地学习一切新知只为让自己变得更强;时而自大傲慢,以变强为圭臬,不断扩张、征伐。[详细]
“美国梦”已经成就了一个国家和无数国民。无论美国人如何讨论它,都不是考虑是否放弃“美国梦”,而是如何修复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荣和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去学习和借鉴。[详细]
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的双重矛盾性质的国家。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详细]
理性的德国沉稳、严谨;激情的德国把国家与荣誉看得无比崇高。在短暂的统一历史中,德国国内一直在按照自身认为正确思路审慎前行。[详细]
无论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变的是他们控制成员,疯狂敛财的本质。但只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会被他们迷惑。[详细]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详细]
擅长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晋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对中日关系而言不会是一件坏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