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共叙澜湄情

特约评论员葛红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2日下午在海南省三亚市欢迎来华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泰国总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通邢、缅甸副总统赛茂康和越南副总理范平明。在随后的致辞中,李克强表示,一年多来,澜湄合作机制从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通过了合作概念文件,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方向,研提出近百个早期收获项目。这表明,澜湄六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密切交流、推动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心民意的,蕴藏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我国古代曾有这么一句话相思的诗句。如今,在南向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同饮一江水”的命运正逐步落实为一个对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特别意义的合作机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述简称“澜湄合作机制”)。就在前些日子,应湄公河流域地方与国家政府的请求,我国通过云南景洪水电站向湄公河下游进行紧急补水,大大地缓解了湄公河沿线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严峻旱情,而这也被越南政府官员视为一个“高度合作的举动”。

  澜湄流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然而,在澜湄合作机制之前,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并没有一个由地区国家主导的合作机制。现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导,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和湄公河委员会(MRC)则是东盟框架下湄公河国家及东盟其他成员国间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并无中国的参与,对于次区域发展来说不具完备性。鉴于此,在东盟打造共同体和中国-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由泰国倡议、中国和湄公河其他四国积极响应的一个全新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就此诞生。

  澜湄合作机制的倡议诞生在缅甸,彼时缅甸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在2014年11月主持召开了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正是在此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为促进东盟次区域的发展,中方愿积极响应泰方倡议,在10+1框架下探讨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倡议由此诞生,这直接实现了中国和湄公河五国共同主导地区次区域发展和建立新型合作机制的共同愿望,成为中国-东盟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鲜活例证。

  澜湄合作机制倡议提出后,中国和湄公河五国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和两次高官会,于2015年11月12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举行了主题为“同饮一江水 命运紧相连”的澜沧江-湄公河首次外长会议。在中国与泰国外长的共同推动下,会议宣布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并以《新闻联合公报》的形式强调中国和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六国将加强次区域发展合作。2016年2月24日,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和泰国高官共同主持的澜湄合作第三次高官会在我国海南三亚举行,为首次领导人会议做好准备,并重点商讨了领导人会议的安排与相关成果文件。而根据媒体报道,湄公河五国将与中国领导人一起通过三项重要文件,一是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三亚声明书,二是澜湄国家间生产能力合作联合声明书,三是澜湄高效率合作计划。以此,澜湄合作无疑将引领中国和湄公河五国次区域合作再上新台阶。(作者葛红亮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供职于广西民大东盟研究中心)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