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

改出实惠 > 央视网 A+

原标题:

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

  央视网讯(记者徐辉 李文亮)“我是一名残疾人,我更能够体会到残疾人这一群体的艰难。只要学知识,认准目标坚持下去,我们也能和大家一样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说。

  刘卫昌,声音洪亮说着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谈到他一直关注的残疾儿童的教育话题时,因语速快,邯郸口音更显浓厚。

  全国自强模范、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全国政协委员,这些是对刘卫昌与多舛命运抗争的肯定和褒奖。他说,《海阔天空》里“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那句歌词让他感动。

  今年50岁的刘卫昌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卜寨村,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致残。8岁时,他拄着拐杖走进校园,开始艰难的求学之路。“那时虽年纪小,但也很要面子,不能像其他小伙伴那样跑、跳,被孩子们说笑,心里不是滋味。”

  10岁那年,父亲用狠心卖掉老母猪换来的钱,让刘卫昌做了手术,扔掉了拐杖。

  1984年,高考几分之差刘卫昌落榜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为了上学刘卫昌骑着自行车到县城卖菜,用挣来的钱补习。

  连考4年,刘卫昌没能如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压力可想而知,面子上也挂不住呀。可我想一个残疾人,如果没有知识,我能靠什么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人的生活?”

  1989年,刘卫昌以优异成绩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函授部录取。一边务农,一边卖菜,半工半读念完了三年大专课程,拿到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函授期间刘卫昌萌生了办学的念头。“村里有好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辍学了,经常打架。孩子不学习怎么行呀?”。

  1991年,刘卫昌腾出自己的三间婚房办起了曙光学校。一开始7名学生,刘卫昌即当校长又当老师,数学、语文、音乐、思想品德一人承包。“我不会唱歌,早晨就把录音机挂到树上,跟着学。”至今,刘卫昌还清楚地记得学会的第一首歌,《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

  “上课时很严厉,下了课和孩子们一起玩。”刘卫昌和“问题孩子”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们慢慢爱上了学习。7名学生全部升入初中,2 人升入重点中学。

  第二年,50名孩子走进曙光学校。

  第三年,学生发展到170名。

  学生增加,“婚房教室”容不下,刘卫昌赊来砖瓦盖了6间教室。哥和姐夫当大工,刘卫昌和父亲当小工,搬砖、和泥。教室有了,桌椅板凳自己做。“为了赶着给孩子做课桌,我姐夫右手四个手指被锯掉一截。”说到这,刘卫昌眼睛湿润了。

  如今,曙光学校已由1个老师3间房7个娃,发展到有18个初中班,16个小学班,2500余名学生,并为聋哑人创办了肥乡县第一所聋哑特教班,成为肥乡县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

  25年来,刘卫昌的曙光学校,共培育出3100名学生,使33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并升入高一级学校,82名聋哑儿童接受了正规教育。

  “最初的7个孩子,有一个做了老师、一个当了律师,还有一个办了养鸡场。现在每年过年他们都去给我拜年。”说到这,刘卫昌脸上露出了笑容,觉得很自豪。

  刘卫昌的命运改变了,他并没忘记乡亲们,尤其是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刘卫昌先后免费培养残疾学生180余名,帮扶82名聋哑学生接受正规教育并实现就业,帮助33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深知残疾人学习、创业的艰难,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刘卫昌成为全国八千多万残疾人的代言人。

  履职4年来,刘卫昌的提案多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残疾人就业有关。“残疾孩子没有文化不行,自身残疾再没有文化长大后就业就更是问题,就更别提创业了。孩子小,主要看大人,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这句话,刘卫昌对记者说了一遍,自己又念叨了好几遍。

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