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十三五” 打赢脱贫仗

特约评论员杨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团参加审议时就曾谈及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问题,在参加青海团审议时更是明确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扶贫开发,精准为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与以往粗放式扶贫相比,精准扶贫作为一种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已经实现了从业务工作到具体工作的转变。这种新的扶贫模式能够把严的要求、实的举措落下去,落到具体人头、具体项目、具体措施中,“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真扶贫、扶真贫”,最终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

  扶贫开发,教育为先。扶贫必先扶智,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共享发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借教育之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贫困地区的孩子绝不输在起跑线上,也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扶贫开发,治本为魂。扶贫开发不能“一阵风”。“输血式扶贫”、“救济式扶贫”都拔不了穷根,很容易就会造成群众“脱贫不久重又返贫”的怪相。只有找准“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实现精准脱贫。就产业扶贫来说,其已成为跳出“越扶越贫”怪圈、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必然选择。有鉴于此,在扶贫攻坚中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实现可持续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目前中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十三五”已经开局,我们应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好扶贫考核“指挥棒”,实现由“漫灌”到“滴灌”、“概略”到“精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