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峰会专家谈】积极进取的中国互联网外交

特约评论员郎平

  2015年12月16-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乌镇召开,会议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首次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曾经在数个重要国际场合阐述了中国的互联网政策,显示出中国积极进取、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的大国特色外交。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于90年代初开始向商用过渡。1994年是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的元年,在21世纪之前,中国对互联网事务的管理主要是由国务院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来负责,由副总理牵头。这个时期,由于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尚未在全球普及,互联网问题尚未进入国际问题层面。

  2003年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会议的一项重要成就是将国家行为体纳入到互联网治理的框架中来,在技术层面之外,政府有权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这时起,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事务主要在两条线上进行:一是在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加入到俄罗斯发起的“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的决议草案中来,呼吁在联合国框架下缔结一项网络军备控制的协定;二是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论坛、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国际电信联盟、ICANN等互联网治理机构的活动,与发展中国家一起,主张互联网治理应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个时期,中国的互联网事务仍然归属于国务院管理,由总理牵头。

  互联网进入外交层面则始于2010年的谷歌退出事件,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责中国政府的互联网审查政策,主张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中国政府则提出了“网络主权”的概念,认为国家享有对本国互联网事务的法律管辖权。在互联网治理层面,出现了发达国家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模式”的两条路线之争。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是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互联网治理开始成为一个国际热门话题而被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美国宣布移交对IANA的监管权,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日趋活跃。

  对于中国互联网外交而言,2014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组长;中国在乌镇举办了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互联网治理模式上,中国表达了对“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支持,主张政府、企业等不同行为体应发挥不同的作用。习近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中国的互联网政策进行了9次重要讲话,提出了互联网治理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和平、安全、开放和合作,以及“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近两年来也进入到中美两国的首脑外交层面,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并且服务于内政。2014年,中国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且首次将网络强国战略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有理由相信,中国积极进取的互联网大国外交和首脑外交将在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大国形象,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外交的重要助力。(作者郎平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