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并专门指出,“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为什么要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一、我国相关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政策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2015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机制。
能源节约成效非常明显:2005年到2014年,全国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年均增长9.82%,而能源消费总量从22.2亿吨标准煤增长到42.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51%,同比少增能源消耗8.9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北京市2000年到2014年15年的能源消耗总量。
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一是可以把北京市率先实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推广应用到全国;二是可以把在能源节约方面的有效做法应用到水资源、建设用地等制约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其他资源上。
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破除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的有效举措。
支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是资源高消耗。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35.26亿吨,是2005年的1.52倍;2012年焦炭消费量3.94亿吨,是2005年的1.57倍;2012年原油消费量4.67亿吨,是2005年的1.55倍;2014年用水总量6220亿立方米,是2005年的1.10倍;2014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61万公顷,是2009年的1.91倍。有关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GDP是全球总量的12.3%,但能源消耗却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2%。当前中国煤炭消费量已达到全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以现在储量和消费量来计算,全世界的煤炭资源还可以供应200年,但是中国煤炭储量,按一些比较悲观的估算,只能持续供应40年。
此外,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部分污染物指标有所好转,但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Ⅳ类水质以下的断面占36.9%;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45.4%和16.1%。
在当前多种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国家坚持资源消耗强度这个约束性指标,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速度的条件下,好字当先,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提质升级;抓住资源消耗总量这个牛鼻子,加强前瞻性和长远指导性,从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出发,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迈向“One World,One Dream”。(作者曹明弟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