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要处理好“民富”与“国强”的关系

特约评论员王茹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而能否真正将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将成为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共享理念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共享不只是结果导向,也是过程导向,不只是权利,也是义务,体现出更成熟的社会价值理念,也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从价值理念上看,如果只强调共享,不强调参与,难免出现“搭便车”和“公地悲剧”,人人坐享其成只会坐吃山空,只有社会各界在互动合作中避免零和博弈、创造共享价值,才可能实现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共价值的提升,为更高水准的共享创造条件。从时代特征上看,随着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在商业领域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参与生产环节和投资活动,在公共事务领域公众的参与意愿和参与需求日益强烈,“参与”和“尽力”不必作为强制约束,而是顺应民意、体现民心,有了更高程度的参与,共享成果也自然水到渠成。

  共享在经济角度最关键的内核是利益调整,既涉及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也涉及民众内部的利益格局调整。首先要处理好“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不能为“国强”的目标而牺牲“民富”的内在需求,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占有的比例不应太高,政府所得也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会提出的“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是这一理念最显著的体现。其次应保证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合理公平分配,防止因要素分配不均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劳动、资本、信息、技术、土地等,在全会公报中这几项内容均有所体现。再次应加大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倾斜力度,发挥兜底作用。全会提出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举措都致力于防止边缘群体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失去平等发展的机会与能力。

  共享的实现有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构建社会共享机制是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的制度和政策能为不同的社会主体提供平等的利益表达机会和参与社会价值分配的机会,保障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合理表达和适当妥协的基础上达到利益分配的动态均衡,从而实现未必绝对平等但相对公正的社会利益共享格局。这种社会共享机制应全面涵盖权力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财富共享、机会共享、利益补偿等内容,以共享作为制度合理性的基本依据和目标指向,在共享中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作者王茹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