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理念彰显民本情怀

特约评论员秦川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讲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始终关心扶贫工作的民本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是习近平视察贵州与乡亲们聊天时说的。谈到村民脱贫致富,习近平说,看到每个人洋溢在脸上的愉悦表情,知道你们过得不错,这里的脱贫致富是比较成功的,你们对党和政府是拥护的。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一向亲民的习近平有诸多此类的经典之谈,他在浙江舟山考察时曾说过,“干部好不好是百姓说了算”。这些都是把民众放在核心位置,闪耀着民本情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往今来,但凡做顺民心的事,无不受到民众欢迎。民心顺了,更有向心力了,才能巩固政权、推动社会进步。政策好不好,民众最有发言权。以扶贫为例,如果扶贫真正发挥作用,民众脱贫致富了,笑容自然挂在脸上。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25年前,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记住了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他依旧铭记于心。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