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合作,彰显中美大国担当

特约评论员乌力吉

  如果将习近平主席访美所达成的五大领域、49项成果比作一场异彩纷呈的京剧,那么第五部分“全球性挑战”无疑是这场盛宴的“大轴子”,而其中的最后一项“中美海洋合作”不仅体现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重要内涵,更凸显了中美两国面对共同挑战率先垂范、携手共进、造福人类的大国担当。

  成果表述中有三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上述精神。

  一是沟通。“双方决定继续通过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对话、渔业对话等机制就海洋和渔业事务加强沟通与协调。”历史经验表明,中美合作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沟通质量,而中美之间建立的一系列务实的对话协调机制则是保证双方沟通质量的重要一环,海洋合作也不例外。中美隔海相望,海洋事务牵涉两国的生存发展、人民福祉、国家利益,更需要高质量的协调机制,增信释疑,开展合作。

  中美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对话始于2010年,对话自2011年起被纳入当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这一机制不断走向成熟并取得丰厚成果,特别是今年6月的对话达成了12项重要成果,为历次最多。可以看到,“习奥会”对这些机制的重申与认可,不仅是中美合作的新亮点,更是两国合作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培育两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核。

  二是务实。“双方将继续加强保护海洋对话及极地科学合作,推动在国家海洋保护、海洋酸化监测和评估等海洋环保领域的务实合作。”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保护涉及全人类的利益,是重要的全球治理问题,需要大国的率先垂范,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大国之间的务实合作。而开展研究建立南极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相关工作,努力使之成为海洋、极地保护的范例,则是成果清单的一大亮点。地处南极的罗斯海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生态环境还没有受到人类大规模破坏、海洋生物链尚未断裂的地方,中美两国联合倡议建立保护区有助于发挥两国的科技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引导更多国家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推动更加科学、务实、高效的海洋保护工作。

  三是分享。“双方支持通过进一步双边努力开展海洋合作,包括中国沿海城市厦门和威海与美国沿海城市旧金山和纽约建立伙伴关系,分享在减少垃圾流入海洋方面的最佳实践。”中美国情不同,但面对的挑战有相似性。相互分享海洋治理经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推进城市外交,增进相互了解。比如在沿海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上,较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美国城市有着比较丰富的治理经验。中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其他合作打好基础、建立友谊。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海洋问题作为全球性挑战,每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有全球视野。无论是保护海洋生态,还是维护海洋安全,都任重道远。中美需要有“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智慧,化全球挑战为合作机遇,在沟通、务实、分享的精神下开展海洋合作,共同为我们的“水”球造福,这才是21世纪大国的历史担当。(作者乌力吉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