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
8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活动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不仅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获得,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赢得雨果奖。
一时间,同全国用户一样,笔者的手机被不断刷屏。《三体》获雨果奖不到几个小时,人气飙升。有朋友向笔者反映,《三体》三卷本在一家网站的销售排名一直是50名开外,当获奖一小时后,立马跃到22名,之后排名每小时都在提升——先是第六名,然后第四名、第二名,最后冲到第一名。
始创于1953年的雨果奖是美国两大泛幻想类文学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一部《三体》,“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高度”。《三体》获奖,着实令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有人就此认为,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春天,也有人为中国科幻文学达到了世界巅峰而津津乐道。
不过,我们还记得,《星球大战》、《阿凡达》、《侏罗纪公园》等科幻大片风靡全球,夺得票房之最,不得不令人咋舌赞叹。中国科幻文学在这些科幻“大佬”式艺术面前,所拥有的话语权还是太少。正如刘慈欣在得奖之前所说,中国科幻现在根本不是走不走出去的问题,因为内部还没有成长起来。中国科幻电影更是我们电影品种的一个缺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尴尬”,23日在美国颁奖那天,没去领奖的刘慈欣在上海书展上一语中的:“中国科幻电影不缺钱,也不缺技术,缺的是科幻的情怀,换句话说是对科幻的认知。”
毋庸置疑,刘慈欣得奖绝对是一件好事,不仅使国人对科幻是什么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且对科幻小说乃至科幻电影产生了一种情怀,其意义已超越了获奖本身。得奖并非偶然,但中国的科幻文学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