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必须向功利说不

特约评论员王传涛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到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时光已经完成了72年的穿梭。然而,不变的是,中央尤其是中央最高领导人对于文艺工作的关心与指导。同时,这也再次证明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有几句话可谓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些意见,可谓为我国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通过分析近期文艺或文化圈存在的一些现象,我们却发现“文艺成为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迷失方向”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而且,一些上映或是登上电视荧屏的热门作品还被质疑为“抄袭之作”。一些导演或出品人只追求票房,利用“粉丝经济”,接连拍出“三观不正”、“炫富拜金”的庸俗电影;一些影视剧只是因为一部网络小说走红了就接着抢过来改拍,根本不注重剧本的打磨与推敲,糟蹋了原著,也让原来的读者大失所望。

  尤其要说的是,一些抗日题材的作品,为了搏人眼球,竟然根本不顾事实与故事情节本身,拍出了“手撕鬼子”、“飞檐走壁”、“裸体敬礼”、“手雷打飞机”、“裤裆藏雷”、“自行车飞跃火车”等雷人桥段。不必讳言,以上这些都是文艺作品迷失的表现——制作方为了收视率和票房,无所不用其极。而这样的文艺作品,注定只能成为文艺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永远只能归于“烂片”系列。

  其实近些年来,真正好的文艺作品也不是没有出现过。电视剧如《北平无战事》和《潜伏》等,都成了众多家庭都喜爱的电视剧;电影如《十二公民》等也成为了新时代的电影佳作。这说明,怪环境、怪剧本差、怪没有人才都只是借口。只要文艺工作者抛弃功利思维,拒绝快餐式消费,用心打磨每一个桥段和台词,都可能会创造出良心作品,并使之真正成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去年,文化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坚决防止只看重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现象。”应该说,之于文艺作品创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回归。我们也希望只看票房、收视率和点击量的现象能够早日绝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文艺作品创作也有一定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在强调简政放权的当下,在权力引导管控与尊重市场规律之间拿捏好一个平衡点,也是一件需要相关从业者认真研究的事情。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