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
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会披露: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发言时强调,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场攻坚战,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
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这句话对于北京来说,可能更是感同身受。今天的北京城区面积在中国大城市中居首,2014年末,常住人口达到2151.6万人。城市拥挤、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顶到了“天花板”……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2013年,北京市八分之一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六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建了那么多的地铁,开通那么多的公交线路,但交通依然拥堵。”
今天,北京往哪儿走?
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节点找到答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对北京今后的发展提出要求,认为首都功能要集中在核心职能上。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压缩和疏解到周边。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了尽快实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目标,未来京津冀区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三地未来的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市场合作等方面满怀期待。
人多城堵不舒服,说到底,是因为北京集聚了太多“一般性功能”。
有人把城市发展比作APP运营:需要专而精、定位准,简洁高效,受众明确;如果既卖菜又社交、既艺术又科学,功能杂糅、目标混乱,结果就是个“黑暗料理”的烧饼:难看,也不好吃。北京也曾走过这样的阶段:既要建设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不放弃经济和工业中心。此外,还得成为经济管理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结果导致城市“内分泌紊乱”。正如专家所言,从国际上来看,首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政治性首都,比如华盛顿、堪培拉;二是复合型首都,比如东京、巴黎、伦敦。但历史证明,对于后者来说,掣肘于“城市病”是绕不开的阶段。从大复合走向小复合,为大城市“减负”,关系到首都的生死存亡。
不过,与其热议“谁是行政副中心”,倒不如深刻理解“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意义”。
如今,北京认准新定位,轻装上阵,但必须看到的是:建设行政副中心是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实现功能疏解的关键和标志性动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调整与转身的过程中,资源与服务的流动、权限与利益的配置、制度与实践的探索,都将为各地“一体化”版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