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作为是典型腐败” 警示了谁?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派出11个督查组,对18个省(区、市)和35个部门、单位开展重点督查。针对11个督查组的汇报,李克强总理在7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总理说,“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7月9日《京华时报》)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勤与廉,是为官者的基本素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事实上,贪污自肥是腐败,懒政懈惰亦是腐败。占着位置,不做事、不成事,甚至成为改革路上的“中梗阻”,这与看得见的贪腐成本相比,一样是权力毒瘤。

  顶层设计关注“无所作为”之害,自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譬如去年10月8日,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此外,他还强调要严厉问责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而从地方实践来看:今年4月,广东佛山市公布了定义懒政官员的七项标准。该市市委表示将规定三级书面警告,甚至会将官员撤职或降职。

  从“尸位素餐是腐败”,到“无所作为是典型腐败”,这是中国各界对权力生态的基本共识。它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对于腐败的认识,各方都在深化。所谓懒政,大意是指不能执行上级政策,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拖沓懈怠,怕得罪其他官员而规避责任等。这些缓作为、不作为,本质就是失职渎职。若宽纵了这些权力乱象,不仅容易为贪腐埋下引线,更为官场不良风习提供了土壤。第二,只有拿出抓典型腐败的力度与立场,整饬权力缓作为、不作为,才能为全面深改构建良性的行政环境。眼下,改革面对的都是深水区与硬骨头,如果还是拖拉迟滞、还是甩一鞭子走两步,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的改革就难以取得新进展、难有质的突破。第三,评价官员与政绩,有了更务实求真的标尺。官员能怎样、不能怎样,新时期有新要求。

  可以预言的是:缓作为、不作为迟早要被问责,而肯干事者,必有更多机会,能干事者,必有更大舞台。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