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
78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由此拉开了八年抗战序幕。然而,日本国内围绕这一事件的起因和性质却仍认识混乱,特别是安倍政权的扭曲史观和右倾化路线,值得警惕。
在2014年12月安倍搞“突然袭击”式的众议院选举后,自民党与公明党执政联盟胜出,安倍晋三很可能再当四年首相。这就给安倍留下充足时间进行各种政治运作,特别是实现自己的夙愿——修正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安倍推行修宪之路可能未必顺畅,但安倍继续推行以修改“和平宪法”为中心的右倾化路线,仍可能给中日关系增添新的变数。
根据日本宪法,修宪议案在众议院通过后需经参议院再次审核,若被参议院否决但经众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可生效。自民党与公明党在众议院获得2/3以上议席,今后将可行使众议院表决权,使一些被参议院否决的议案生效。然而,根据日本宪法第96条规定,即使国会提议修宪,还要由国会发动公投议案并获得半数以上国民的赞成方可实施。为此,安倍认为需要发起一场“国民运动”,唤醒更多国民的修宪意愿。
然而,与安倍意愿相违的另一场“国民运动”早已兴起,由大江健三郎(作家)、梅原猛(哲学家)等人发起组织的“(宪法)9条之会”,在日本全国呈燎原之势,在各行各业各地,冠有“9条之会”名称的团体达7500个(2011年数字)之多,然而,安倍却对著名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呼声置之不理,坚持要修改宪法,其专制蛮横态度与当年日本军部领导人如出一辙。
70年前,日本在“战后体制”下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经济腾飞,使日本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和现代化国家,然而,如今日本领导人却执意要摆脱这个曾给日本带来巨大好处的体制,那么,他们真的是为了创建一个比“战后体制”更符合当今日本国情的新体制吗?
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日本战后体制是对战前体制的“否定”,而战后体制延续了70年,战后宪法未经修改地实行了68年,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能适应当今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缺陷和问题(例如不合理的选举制度),终将会出现一种新的体制、一部新的宪法取而代之,从而实现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否定之否定”绝非意味着回到上一次“否定”之前的状态,而是周期性螺旋式的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具体到日本的发展道路,未来将可能出现的对战后体制的否定,是对战后体制的变革和继承这两者相统一的“扬弃”,更不是“回归”到那个可怕的战前体制,然而,把安倍所谓的“摆脱战后体制”与他修正侵略历史、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等行径结合起来看,不能不令人怀疑他对战后体制的“摆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是对战前体制的“回归”,让“曾经的强权国家和极端国策重现”。
安倍的“摆脱战后体制”带有浓厚的“回归传统”、“回归战前”的色彩,是背离历史前进方向的倒行逆施,不能不使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能否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产生极大担忧,与此同时,也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只有共走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据日本共同社7月5日报道,安倍在重新考虑历届政府历史认识时,关于政府见解的某些核心关键词汇,多采用“定义尚未确定”或“没有确实证据”等措辞,通过这种手法使结论难以被断定,或间接否定原有历史认识。典型的例子当属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发表的战后50周年谈话。这篇谈话的核心词汇是“侵略”。但安倍当时在小泉内阁担任官房长官,一方面引用2005年8月小泉发表的战后60周年谈话提及了“侵略”,但在其后的答辩中指出“当然还有如何定义侵略战争这一问题。谈到该定义是否已被确定,那么还不能说学术上已有确切定义”。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后的同年10月,他在一份答辩书中称“国际法上关于侵略的定义有种种讨论,不知道存在确切定义”。这是拐弯抹角的讲法,有“无法断定为侵略”之意。
2015年夏季,据报道“安倍将借二战周年纪念之际发表其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人们将拭目以待。(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