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人文支撑

特约评论员金灿荣孙西辉

  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6月23日至24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刘延东副总理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共同主持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文领域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大国关系是相对于历史上的崛起国与守成国关系而言的。在旧的大国关系逻辑中,守成国将新兴大国视为霸权威胁,新兴大国将霸权国视为崛起的桎梏,它们常聚焦“硬力量”的变化,强调“差异性”或“异质性”,并诉诸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与之不同,新型大国关系着眼于“和而不同”,避免冲突对抗,强调相互尊重,谋求合作共赢。由此可见,新型大国关系力图规避战争,实现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涵盖政治、军事、安全等“高政治”领域,也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低政治”领域。因此,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内容在内的人文领域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言,人文领域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两个超大规模的国家,中美之间在信息科技时代的交往必定全面而深入。在处理双边关系时,两国应统筹考虑“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变化,关注“高政治”与“低政治”的互动,这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二,人文交流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推手。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有过精辟论述,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我们推进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思路,也体现出“硬力量”与“软力量”的推动作用。从“硬力量”的角度看,经济实力是基础,军事实力是关键,这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倚重力量,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慎重使用的力量。简言之,“不冲突、不对抗”要求双方管控分歧,避免军事冲突;“相互尊重”要求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合作共赢”要求摒弃零和思维,寻求共同发展。从“软力量”的角度看,文化、科技、社会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可以配合“硬力量”发挥“柔性作用”。例如,通过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有助于减少误判,避免冲突,从而实现“不冲突、不对抗”;通过人文交流,可以加深对彼此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认识,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障碍,有利于促进“相互尊重”;通过人文交流,可以缓和竞争压力,加强合作动力,推动“合作共赢”。

  第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加强重点领域的人文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长效手段。除了上文关于人文交流的作用外,它还为两国民众带来切实利益,从而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教育领域的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手续方面的延长签证期限、文化领域的演出与展览活动、体育领域的交流比赛、科技领域的“创客”大赛等人文交流活动,使两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交流与交往的便利和实惠,增进了彼此情谊。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两国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加强人文合作。例如,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已在研发与科研产出方面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两国可以在登陆火星、基因工程等对人类有益但耗资巨大的科技项目方面加强合作,将科技竞争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机遇。在知识创新方面,根据《2014世界知识产权指数》,中国2013年申请专利数量继续位列世界首位,专利授权量的增长速度全球第一。中美两国可以在知识创新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中美创新“合力”,增强“软吸引力”,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作为两个超大型国家,中美必须履行大国的基本义务,加强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金灿荣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孙西辉系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