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不过,如果问一句,你闻到端午节的味道了吗?相信许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或许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忙碌,或许是因为同期有一个有亲情意义的洋节“父亲节”的重合,抑或是设立小长假的本意只是鼓励旅游、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不过,不管是何种原因,可以确定的是,端午节并没有表现出与“三大传统节日”名号(春节、端午、中秋)相匹配的社会文化气息。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最多的大节之一。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同时,各地活动风俗又因为风土人情因素各有不同。
可是,如果将上述习俗具化到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身上,恐怕多数只会剩下吃几口粽子、看电视听专家介绍端午文化这些简单的形式了。不必讳言,近些年来在现实之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习俗多多少少有些被遗忘的趋势,而如何在新时期保护和传承我们重要节日里的传统文化,显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一个需要正视的现象是,按照美国学者亨廷顿创立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我国正遭受着大量洋节的入侵。当然了,洋节入侵本是全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必然现象,也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结果。但是,传统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被慢慢遗忘,而那些带有浓重商业气息、更加时髦的洋节就必然会在广大公众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周而复始,传统节日也必然会在价值认同上慢慢式微。
前些年,广大国人怒斥韩国人抢走了端午节,原因是在2005年,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4年之后,也就是在2009年,我国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端午节”才是正宗的——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打包共同成功申遗。据了解,“端午申遗”成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需要说明的是,申遗成功不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终点。申遗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整个社会包括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申遗的目的不应该是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比拼谁是正宗,亦不是文化层面的政绩工程。申遗成功之后,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属于端午节的习俗及文化。
笔者认为,这不仅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端午节等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更要活学活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同时,作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也都应该呵护好自己的传统节日与习俗,自觉抑制娱乐和商业气息过重的洋节入侵。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应该说,继承并保护好诸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不仅关系到一个节日的社会认同,更关系到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能否实现。
央视网2016年3月22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8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5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4日
央视网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