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日关系,需激发民间力量

特约评论员冯昭奎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既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就中日矛盾而言,在正常情况下(除去战争和相互隔绝状态),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主要体现在官方层面,而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民间层面。在两千年中日关系史中,无论两国在官方层面的斗争如何激烈,中日民间交流都不曾中断过,特别是在中日两国官方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中日民间交流显示出顽强的自身动力和生命力,在中日社会之间形成强固的“同一性纽带”,依靠社会力量来填补官方关系的“苍白”和“空白”。

  当中日关系不确定性依然使盼望两国关系好起来的人们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应该相信中日关系能否改善,既需要两国政治领导人的互信互动,也需要通过激发民间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让两国关系改善进程继续前行。

  在讨论民间交流对中日关系所起的作用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交流超越官方关系对推动中日复交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以民促官”的佳话。但是,如果仔细回顾那段历史,不难发现当时在中日人员往来几乎隔绝的状态下,想要通过民间交流来促进两国官方关系发展谈何容易!事实恰恰是,先有了“以官促民”,之后才有所谓“以民促官”。一个典型例子是:在1956年5至7月,由梅兰芳率领的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成为战后中日民间交流的一场“破冰之旅”。然而,最初梅兰芳本人很不愿意访日,因为他曾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拒绝演出,“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当周恩来总理得知梅兰芳不肯访日之后,就派人到梅兰芳家里进行“动员”,然而几次派人劝说无果,周恩来便亲自请梅兰芳和著名作家老舍等人一起吃饭,席间,周恩来说,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是有根本区别的,并鼓励梅兰芳说:“你去一定会引起轰动。让日本人民也看看中国的文化。只有你去最合适,这样才能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民间往来。”

  这个例子说明,为了推动中日关系发展,中日两国政府应努力维护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着眼长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教育、文化、科技、学术、地方、媒体、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特别是恢复和扩大中日学生赴对方国家的“修学旅行”,吸引两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行列中来。

  同样,中日民间交流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是中日两国合作最基层、最务实的层面,是两国合作成果惠及民生的最前沿。根深则本固,中日关系发展需要扎根地方、依靠地方、惠及地方。迄今中日两国已经建立了三百多对友好城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地方政府和各地民众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合作领域涵盖方方面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人脉,这些都是今后推进中日地方交流和民间交流可资利用的宝贵“资产”。(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