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朋友圈”壮大,折射了什么?

特约评论员 张茉楠

  近日,随着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等国家纷纷提交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亚投行再度成为舆论热点。而亚投行“朋友圈”壮大所昭示的美好愿景,是各国互联互通的脚下之路、规则之路、心灵之路。

  亚投行的诞生可以说是顺乎潮流,恰逢其时。从当今全球的经济格局来看,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低,缺乏互联互通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主体、融资机制等问题尚有待完善,未来亚洲经济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这一难题。

  然而,从目前来看,这种需求得不到有效的供给。目前,世行和亚行等多边开发机构主要致力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减贫,投向亚洲域内基础设施的资金非常有限,亚洲开发银行2013年仅提供210亿美元贷款,即使把世界银行集团、发达国家ODA等都考虑在内,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另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全球私人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的成熟资产,包括亚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始终难以得到真正填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区域互联互通与国家内部的大型建设项目不同,区域或次区域的互联互通项目如讨论多年的“泛亚公路”、“泛亚铁路”等,由于涉及多个国家、投资额巨大、较长时期内看不到回报,一直难以推动,只有在多边开发机构的统筹协调和资金投入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依然滞后于其经济增长,且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均低于国际标准,已经对亚洲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制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22万亿美元,即每年需要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而2013年,亚洲除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的GDP总额约为8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形成率占GDP比重仅为1/4左右,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资金仅为20%左右,约4000亿美元,融资存在巨大缺口。

  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和需求之下,为构筑基础设施所必须的“资金池”,中国积极倡议发起了亚投行。亚投行是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其发展战略致力于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亚洲地区共同繁荣发展。从机构定位及安排上,亚投行是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的多边金融机构和专项的投融资平台。

  中国倡导亚投行遵循开放的多边主义,并按照先域内后域外的原则,向亚洲以及其他经济板块开放。事实上,包括亚投行的目的和使命、成员构成、股权分配、组织结构、治理框架等等都遵循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规范运作和标准,力图打造一个包容、开放、透明的新型全球金融机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乃至非亚洲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争当创始成员国,既是出于信任,也是看到了亚投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可以为亚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而可靠的中长期的金融的支持,有利于夯实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通过“杠杆作用”,提高亚洲资本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区域内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建设。

  从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框架的发展趋势看,亚投行的建立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而非竞争。除了中国已有的投资基金可以为基础设施融资发挥更大作用,也可以发行长期债券或设立各种创新融资工具。尤其是应该动员更多的私人部门的资金,积极推进PPP模式,增强基础设施项目对于私人部门投资者的吸引力。

  而对一些投资金额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通过国际金融组织中长期贷款、本国政府财政资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的“联合融资”方式予以推进。归根结底,亚投行将扮演全球可持续发展融资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的角色。(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