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痛”并进步着!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有外国记者问道:中国政府多次提过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改革,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疼,未来会不会更疼?李克强回答说,今年政府要有新作为,未来将用限制法外用权、铲除权力寻租、加强阳光监督“三板斧”持续推动行政改革。(3月15日新华网)

  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让权力合规运行,行政改革是重头戏。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政府权力的有序与稳妥,不仅是公共治理能力的彰显,更是经济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备受关注。我国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这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当下殊为不易。增速放缓,就业攀升,道理何在?这固然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有关,更与各级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为创新创业铺路清障直接关联。1700多项审批权减少1/3的目标,已经被本届政府提前实现。市场的决定作用被激活,简政放权使经济放缓的压力得以托底支撑。譬如去年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高达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

  简政放权,是以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李克强总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一个意思:削权触动利益,忍痛也得动刀。易改的、表层的,已经“减”得差不多,剩下的,都是深水区、都是硬骨头。今年政府简政放权任务并不轻松: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二是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是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三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包括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食品安全方面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要有有效的监管方式。凡此种种,可见,简政放权接下来不仅“疼”,还会“很疼”、“更疼”。

  不过,若是刮骨疗伤,再疼也得忍过去。既然壮士断腕,就不是剪指甲、挠痒痒,就得真刀实枪、就得洗心革面。这里有三个意思:一是简政放权是自我革命,不是无关痛痒的自查自纠。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就明确提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表面看,这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实际上是对“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原则的恪守与忠诚。它需要让渡不合理的权力、不规范的利益,这对既得利益与既有权力格局而言,不啻于死地新生。二是简政放权不是宏观说法,而必须兑现为看得见的权力作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减下去与放出去的要明确,手里的与新增的要管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8日参加广西团审议,在谈及简政放权时强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在创客与“互联网+”时代,权力作为要有自己的度量衡。三是简政放权是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简政放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坚决打掉腐败寻租的空间,铲除权力失范的土壤。譬如民建中央称,现行行政审批种类繁多,仅目录内省级行政审批就有500多项,目录外还有几百项。此间,繁琐的流程、复杂的条件、交叉的权限,都可能成为权力清廉路上的“中梗阻”。简政放权,就是要让不透明的清爽起来,让扯皮推诿的明确起来,让所有权力作为晾晒在阳光下。

  1月22日,中国政府网联合6家网站一同发起“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活动,近千条网民建言送起草组参考,而在这其中,简政放权建言最多。2015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简政放权如何持续推进、行政改革如何动真碰硬,关切亿万民生,攸关筑梦行程。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