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不明就里岂能“乱轰”

特约评论员苏小秦

  27日上午十时许,长途跋涉了1276公里的清泉劲流,在北京市团城湖明渠冲破冰面喷涌而出,这意味着南水正式抵京。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将促进南北方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跨流域调水,将打破水循环的自然平衡,因此,南水北调被污名化的声音似乎也到了最高分贝。网上关于此工程的反对之声流传,同时有"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的质疑。

  是耶?非耶?专业问题不妨交给专业人士回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已就三大质疑一一作出解答,比如水库及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也不会因结冰而影响南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绝非拍脑袋之举,更不是拿公共财政打水漂。跨流域调水,在环境生态、工程上是否可行?特别是经济上,国家和百姓能否承受?专家早就有过研讨。不仅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和经济账。1952年,1959年,1978年,1979年,1987年,1992年,1995年……每个节点都有严密推敲,直到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最终一锤定音。历经50年的论证,南水北调慨然落地。从正式启动到如今南水抵京,又历时十余年,可见这项浩大工程,绝非儿戏。

  南水北调工程,更应该看到其中的意义。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将建成"南水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使1.1亿人口直接受益,包括河北、河南。所谓的专供北京,显然并不属实。据统计,我国南部地区拥有80%的水资源,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虽然面积占全国63.5%,拥有的水资源仅占20%。在中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遭受缺水困扰,这些城市几乎都在北方。解决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重任在肩。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一条调水线也是一条发展线,也许每一个生活在北方的人,都能享受到南水北调的好处,既如此,何必再嗤之以鼻?

  南水北调工程,还应看到跨流域调水的艰难。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参照对比,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南水北调一路上遭遇重重阻碍,据统计,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只有100米的落差,为了让南水一路自流,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越过705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值得提及的是,靠创新突破了一道道难关,一项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没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就不可能推出这样浩大繁重的工程;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不可能如此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费劲将南水送往北方。

  南水北调工程,,更应该看到那些付出巨大贡献的群体。据报道,南水北调工程凝结了上万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近十万建设者的辛勤汗水,还有数十万移民的离别泪水。人民日报披露的移民数字感动人心: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任务--34.5万移民浩荡迁徙,"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一人。是的,每一个喝上丹江水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建设者,是科技工作者,也包括移民!

  如果说南水北调,畅通了水渠,那么通过专家的回应,则畅通了民意。堵不如疏,这是真理,而作为质疑者,也应该为自己的发言负责,更理性而全面地认识南水北调,而不必只顾炮轰,难见诚意,更不必为南水北调设置看不见的路障。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