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不如风,互联网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特约评论员秦川

  “一镇一盛会,一网一世界。”在小桥流水、亭台轩榭的千年古镇浙江乌镇,全球互联网大会正在召开,政要论网,大佬“斗嘴”,记者云集……无论我们是否关注互联网大会,恐怕都得承认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范式。

  “每天要摸手机150次,打开微信38次,手机离开自己的距离不会超过1.5米。”这是一项调查提供的信息。根据相关报告,普通网民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在卫生间,打开手机看大家都在转发或分享哪些新闻;上班路上,打开手机上的音乐软件,或者看下载到手机的电影或娱乐节目;到了办公室,有了免费的无线网络,随时会抽时间在手机上逛网店。下班后,刷新自己的社交账号,打发等人吃晚饭的时间;等要回家了,拿出手机就能通过软件叫来出租车;如果晚上9点左右到家,再拿手机看朋友圈转发的文章……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人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时间是在1987年9月14日。27年前,也许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电子邮件在今天会如此普及,如此便捷。遥想十几年前读大学时,笔者曾咬牙买了IBM电脑,那时候还是拨号上网,看新闻,逛论坛,写稿,投稿……哪会想到如今以评论为业?其实每个网民,也许都曾有过酸甜苦辣的“网事”。

  20年前,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也许谁也没有想到今天,我国已有网民6.4亿,移动宽带用户5.3亿,手机用户近13亿,还有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

  搁在十几年前,谁敢在网上向陌生人买东西,并乖乖掏钱,如今我们都成了败家娘们(爷们)。今年“双11”天猫网购交易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217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其中,总共产生了2.78亿个物流订单。在震惊之余,可预期网上购物或成为我们主要的购物方式。

  当然,我们也听到一些人“标榜”自己从不上网、不用手机,也不会打字,听起来好像很有骨气,但在互联网时代真是“奥特曼”了,这不是骄傲,而是可悲!当利用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进行购物,为何拒绝互联网呢?利用互联网可以缴纳水、电、煤、通讯、房租时,为何不接纳互联网呢?

  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我们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可做自媒体,人人可就公共事件发言,人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哪怕是做慈善,利用互联网也更方便,这是多么让人心驰神往的事情?是互联网拓展了我们的话语空间,也是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是互联网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是互联网落实了我们的权利……

  47年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概念,也许直到今天,正是互联网才“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改变仍将继续,有人说,互联网已实现了所需即所得,未来将实现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所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