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1977,一个国家的拐点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近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央视热播,剧集的播出引发观影潮。在近日播出的剧情中,电视剧讲述了恢复高考后,当年的知青们热情参加高考的故事。高考恢复,改变了一大批知青的命运,内江师院的大学教师,今年已经57岁的蒲石便是其中一位。蒲石说,如果当年没有恢复高考,那么现在他不敢想象自己如今该是怎样的情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播出也引发了他对当年当知青时的不少回忆。(8月18日中国网)

  历史沉舟侧伴,未来千帆竞发。1977年,时至今日,依然被世人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当然,它更是一代中国人的人生拐点。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当年冬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有了理论上的预热。恢复高考制度,逆转的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它悄然担当的,还有对中国命运力挽狂澜的重任。当年报考高校的人数最终达到570万,而实际的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录取率为4.7%。如果再加上1978年夏季的那610万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是千万人的“致青春”!他们的人生,从恢复高考开始,有了亮色,有了希冀。

  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没有邓小平,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也许还要折腾若干个年头。历史如此记录: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一开始,他便自告奋勇主管教育科技的工作,8月4日,在他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请来了包括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在内的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官员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8月5号上午的会上,查全性先生发言。听完查全性的发言,邓小平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掷地有声的决绝,高瞻远瞩的判断。此后,在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会——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经过45天争辩,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度开启。

  恢复高考制度,带来三重改变:一者,它打破了身份依附关系,公民个人努力终于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前的“唯成分论”闪身成为历史,父母成分、家庭背景这些先赋条件,不再是枷锁,而干净的分数,给了年轻人公平上游的起点。二者,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重大实践。一个国家重大决策,更何况是在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人们思想仍受束缚的语境下,竟然雷霆而出,其间的障碍与繁复不难想见。彼时,有一首打油诗描述当时的胶着状态,“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三者,它扎扎实实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牢固确立。有了高考,知识分子才有了人生价值,社会序列才会呈现正态分布。邓小平多次清醒地提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都拖住了”,“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都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这些大白话,即便在高考已过而立之年,仍显得振聋发聩、弥足可贵。1949年,文盲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2008年,我国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60年来,“穷国办大教育”的路子,是中华崛起的核心引擎。

  邓小平的1977,这是一个国家的拐点。恢复高考制度,是思想解放的注脚,是求真务实的样本,是拨乱反正的先声,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至此以后,知识、人才,史无前例地奔涌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今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一句话,有了1977历史朝向正途的转身,中国梦的脚步才有了今日的铿锵稳屹。

  大江东去,师法自然。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是群众与规律推展开层叠的历史。但,它依然辩证地承认,英雄个体在历史中的重大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其在1977年的“一言拍板”,许是大势所趋,但其间的使命与压力、责任与险阻、气魄与眼界,依然令人思虑万千,感叹钦佩。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