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贺家池是怎么消逝成历史的

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贺家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处于上虞区道墟镇、绍兴高新区陶堰镇和袍江开发区孙端镇的三镇交界地带,曾为绍兴平原第二大湖泊,面积曾达4000多亩。而在30年间,贺家池却几乎被破坏殆尽,只剩下400亩的水域面积。(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一池一水,一塘一河,当那些淘米洗衣、碧波旖旎的水域,要么五颜六色,要么干涸见底的时候,“随手拍”一条干净的水流,就显得特别奢侈而绝望。

  当然,没有那么多的环保局长敢往这些水里跳,也没有那么多牺牲尊严的膝盖去天天“跪求”。它们,终于臭了、干了、消逝了,一如贺家池的遭逢。中国人自然不需要都对贺家池抒情,但,贺家池的消逝,是地方环保生态的一个标本。解剖好这只“麻雀”,也许我们能窥见家乡水域的命运身影。

  古时“南通鉴湖,北抵海塘,旁有支港,水天一色,风景佳丽”的贺家池,今天即便是在绍兴地图上,也已难找到。在这里,面积曾达4000多亩的贺家池,已消失殆尽,走在曾经的湖区,满目疮痍、荒草丛生,废弃的砖窑厂、大大小小的烟囱荒芜寥落,而取土烧砖后留下的一个个深坑周边,则堆满了大量的泥浆和建筑垃圾。

  挖土卖钱、填垃圾再收钱,贺家池成了一些人手中的“摇钱树”。历史,已将不太好看的账单呈现在眼前:去年“菲特”台风来临时,由于失去了贺家池这个蓄洪屏障,整个水系很多快成熟的稻田被淹,百姓家中进水,4天不退。遗憾的是,绍兴几位政府部门的负责人都表示,贺家池的消失,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且“要全部恢复成原貌,并不现实。只能说,尊重历史,进行最大限度的整治与修复”。

  这些年,在卸责的官方话语体系中,“历史原因”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凡事都推给历史,仿佛死无对证,仿佛无债一身轻。不过二三十年,主政官员尚未消逝,地方部门尚未消逝,好好的一面湖水成了“历史”,谁渔利、谁拍板、谁骄纵、谁担责,这些问题,总归不是什么“历史问题”。问得再具体一些:此前湖区立起了13根大烟囱,八九十辆挖土机昼夜作业--谁开的绿灯、谁失责于监管?如今,湖没了,得利的自然要补偿,失责的自然要严惩,穷究一番,委屈的贺家池,才不至于稀里糊涂成了粗放发展的历史。

  前几日,有媒体报道“百湖之市”武汉要开挖市内最大人工湖,相关规划已经进入公示阶段。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赞弹有之。抛开具体是非不论,一组数据令人凛然:武汉素以“百湖之市”闻名,建国之初,市中心城区有大小湖泊127个。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湖泊消失,目前仅剩38个。原生态的湖泊说走就走,高价人工湖奢华而至,这是“吃饱了撑的”节奏?

  有人说湖泊是地球蓝色的“眼泪”,那么,消逝的湖泊就是泪眼干涸。科技部曾进行的“中国湖泊水质、水量与生物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湖泊面临着萎缩干涸、大量消失的危机。近30年来,全国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243个:新疆消失湖泊的数量最多,共62个,湖北消失了55个,江苏消失了11个,江西消失了10个……中科院专家曾公开表示,湖泊消失或与湖泊生态系统恶化有关,将直接影响湖岸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问问贺家池是怎么消逝成历史的,因为,“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其实,与湖水一起消逝的,还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温润的人文血脉,和谐的人居生活。即便从简单的经济账来说,未来中国必将会以难以计算的资金,来偿还今日放任湖泊消逝带来的恶果。名存实亡的贺家池,不过是又一声悲惋的警钟--既警醒地方部门“科学发展”不是形式主义秀,更警醒权力监督部门须为消逝的湖泊雷霆问责。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