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送棉被风波,究竟谁该反思?

特约评论员秦川

  近日,“红十字会三伏天里往南方灾区送棉被”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三伏天温度高,为什么要送棉被?不合适吧!”也有网友表示红会能第一时间向灾区运送物资,值得表扬,并称:“晚上温度下降,即便年轻人不需要,露宿的老人孩子也需要棉被来保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杨绪生表示,棉被御寒、防潮,可当被子,也可当褥子,往灾区送棉被、夹克衫已是救灾的常见做法,并不仅仅局限在冬天救灾,此次政府民政部门也往灾区发放了棉被。

  一幕正剧硬生生被演绎为闹剧,恐怕让不少人始料未及。灾情就是命令,红会调拨物资驰援,既是职责,也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但“三伏天送棉被”的人为“嫁接”,使善举蒙尘,使义举蒙羞。质疑是公民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说,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的质疑,因偏颇而不够厚道、不太公正,但只要未伤及重大原则性命题,无需过多在意。但是,三伏天送棉被正向人们难以接受的方向疾驶,更有媒体将红会送灾物质篡改为壹基金,就不可等闲视之。

  救灾送被褥,绝非不接地气。正如业内人士所称,即使是三伏天,在海南、广东这样的地区,也有一些受灾山区、丘陵地区群众,因早晚温差大、湿气过重等原因,仍需要被褥。特别是受水灾影响的群众一般没有干的衣服,特别需要夹克衫、防寒的被褥等。那些质疑者也许缺乏生活常识,也许没有在海南、广东这样的地区生活过,因此闹出了笑话。

  如果发出的草率质疑,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倒不令人难过。就怕一些人为了质疑而质疑,或者预设立场,不顾是非。这种质疑因缺乏合理证据而显得廉价,因过于急切而显得轻佻,因罔顾事实而充满恶意,绝不值得推崇。

  好在纷杂的舆论场中,质疑并未一直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为未几,质疑者同样被质疑,在辨识中真相浮出了水面。这就提醒质疑者,在发言前应该多一些调查,老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调查更容易,比如可在网上听听当地人的声音。需不需要棉被,灾区民众最有发言权,正如中国天气网发出的消息,需不需要棉被,不能光凭看天气预报温度而判断,应由灾民说了算。海南日报一名记者说得很诚恳,“我在一线临时救灾帐篷里拍摄的画面,家家都带了棉被的。现场文昌灾民说晚上很凉,确需棉被,他们都没有棉被盖,孩子都发烧了。”

  一名曾在三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法律专家也表示,印象里在雨天的时候,半夜时室外体感温度确实不高。对于红会三伏天发棉被的事,灾区群众应该最有发言权。有些时候,多些调查再下结论可能才更客观。

  诚哉斯言!而对于围观的网友来说,且莫架秧子起哄。一些网友盲目听信部分质疑者的言论,或者明知质疑得不客观,也照信不误,将自己的大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何其悲哉!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来源多元,各种思维纷至沓来,更需要独立思考,不随质疑者起舞。

  一起本不该发生的闹剧,却发生了,这是提醒,提醒红会更加完善自己,用实际行动提升形象;也需反思,无论质疑者还是起舞者为何有那么大的成见?更需警惕,对恶意贬损者,相关部门应勇敢站出来以正视听。除此之外,最需关注的就是灾区的受灾状况,如何凝聚亿万人心襄助灾区民众,让他们早日渡过苦难,应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