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当更多倾听内心的声音

特约评论员赵强

  “6月13号的傍晚,我不得不联系一个给我发私信的女孩……我帮助了她,但我也常常在想,我是不是害了她。这是一个当医生难,想当医生也难的世界。”27日,@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发出一则微博,公布了他与一个女孩的私信对话。

  私信对话讲述了一个比较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高考女生向原,一心想报考医学院,但遭到身为教师的父亲的坚决反对,女生一时想不开,竟然去医院买安眠药欲轻生,被医生识破后更想不到的是,医生也劝女孩别学医……苦闷中的向原无奈之下向偶像杨庆求助。杨庆开导女生放弃轻生念头之后,却将困惑留给了自己,这才有杨庆发微博吐槽的新闻。

  随着高考陆续放榜,填志愿成了时下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面对师弟师妹们的彷徨与求助,近来微博上流行起“学长忠告”:劝学弟学妹别学自己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并非只有医学,而是律师、警察、记者……五花八门样样有,就连令人羡慕的海关关员也吐槽说:现在福利被砍一半,不啃老就养活不了自己,学弟学妹千万别学……与向原被医生劝别学医类似的境况是,江苏理科状元想学新闻,却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纷纷苦劝,最后终于改口说先学金融……再去当财经记者。

  虽然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但各行各业的学长们都要站出来说自己这行不好干,学弟学妹们恐怕只会无所适从,更加迷茫了。其实,虽然有不少学长真的是用心良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给学弟学妹们以忠告,但更多的忠告,听起来却更像是借机吐槽自己工作的辛苦、艰难和委屈。譬如公务员,果真干不下去,怎么还会每次招考都人多得挤了破头?而除了像万庆良那样突然被带走,也鲜见公务员辞职不干;就连大叫委屈的医生,不也曾有人拿红包拿得手软?

  学长们往往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对满怀理想主义憧憬的学弟学妹,夸张地描绘现实主义的不足与不满。事实是,各行各业都既有光鲜明亮令人称羡的一面,

  也有悲苦心酸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如果只看到其中一面,无论是理想主义的乐观,或是现实主义的悲观,都会因心理落差而主观上陷入选择错误的晦暗与失落之中。

  如何选择,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选择,如何面对选择。尽管医生职业辛劳而时常又因医患纠纷遭遇委屈,警察职业更有牺牲与风险,而记者也因行业的转型面临困境,公务员更因公众期待与要求的逐渐提高压力倍增……但,这些现实,实际上更需要理想主义的热情去克服困难,浇灌希望。学长们的吐槽,更多折射出经历社会挫折与打磨之后,理想主义热情的冷却与耗散;学弟学妹们看似执拗的选择尽管带有浪漫与想象的成分,但也正是一代代理想主义血液的补充,才令每一项看似没落、黯淡的职业重燃激情,再起希望。

  而理想主义的热情,也不能是一时冲动,只有来自内心的认同、召唤与喜爱才能持久。因此,如何选择高考志愿,其实并不需要多问别人,更多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选择?如果只是为了将来更大可能争取一份好的工作,那就要尽量适应专业与兴趣的冲突,理想要对现实做更多妥协、让步;如果内心强烈喜爱一个职业,并愿意为之付出、牺牲,那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很可能并无对错。比如学长们现在吐槽的职业,也可能是当初的热门专业,只是选择的人多了,就业反而难了。如果评估选择的风险,最安全的也许就是转向自己内心的需要。

  这种选择,别人无法替代做出。即便是父母亲人,也不可能代替子女自己去接受命运、感受生活。例如,辽宁的刘丁宁去年以“高考状元”的身份入读香港大学一年之后,还是退了学,今年方才又以“状元”的成绩选择了一直向往的北大中文系。别人可能很不理解如此折腾的选择,其实很大的原因正在于,香港大学原本是她家长的选择,而北大才是她自己内心的向往。

  有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高考生填志愿时,都是选择了金融等就业“钱景”比较好的专业。亦即是说,在高考志愿选择上,现实主义者是多数,理想主义者是少数。换言之,学长们的忠告纯属多余。或者正是因为当初“理性”的人太多,如今才有那么多吐槽式的抱怨——这志愿与职业选择上的辩证法,虽无心对现实主义进行讽刺,但多少会鼓励理想主义者——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吧,那样做出的选择才能无悔无怨。

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网络新闻联播 ,@央视网新闻 。

网友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