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计生部门“赞助”公安,一场涉嫌违法的利益分赃
(2014-05-20)
相关新闻:
日前,有报道称,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调查发现,京畿地区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最终流向地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经确认,该公司隶属于出产金龙鱼食用油的益海嘉里集团。而来自企业的最新回应表示,所购地沟油并非食用油企业回收,其用途也并不是用于制作食用油,只是用于生产工业产品。(见5月16日《解放日报》)
依常理,当事企业辟谣了,事情至此大可告一段落。不过,从微博等最热闹舆论场的舆情较量可见,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换言之,关于金龙鱼事件的众说纷纭才刚刚开始。
舆论场的较量显示出某种对立的倾向。
有些人相信金龙鱼是无辜的,而相关调查记者不够深入摆了乌龙。应该说当事企业的发声,有助于帮助一些网友重建信任。比如益海嘉里称,此前的相关报道存在严重事实错误。“记者在报道中误将嘉里油脂化学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当成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同属益海嘉里集团,厂区相邻,但产品原料、生产等差异很大,厂区之间有隔离措施”。
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网友对企业声明选择了怀疑甚至于否定的态度。比如有网友质疑:为什么拉工业用油的车上写着“食用油专用”的字样?不少网友再次提起金龙鱼涉嫌使用转基因大豆的“前尘往事”(后被证实是竞争对手诋毁),并联想到一些不法企业进行黑心加工的屡试不爽,联想到地沟油监管方面的失误,就难免把当事企业的地沟油收购事件想得更复杂更可怕。
金龙鱼风波中舆论的众说纷纭,既是舆论的尴尬,本身又折射出企业的信任困境。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存在的疑问是:我们凭什么相信企业是清白的,又为什么要相信企业能够自律?而从企业的困境看,这回企业在地沟油收购问题上,未必是没有道理的,甚至于还可能真是无辜的,或者至少从报道本身所显示的外在真实性来看,当事企业理由似乎更充分。但为什么网友就是不信任,且将地沟油与金龙鱼扯上干系甚至于划上等号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走出自给自足状态,直到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互信的过程。没有互信,就没有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就没有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信任是现代性的基石,而失去信任的状态必然造成一种混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就容易对相关企业选择不信任;哪怕有的企业是清白的,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反过来,一些污点企业没有得到严肃查处,企业对曾经的失误纠错态度不诚恳,整改措施不得力,在自黑形象之后,常常又很难再次修复信任。
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曾经的GDP至上、利税第一、企业家老大之类的理念风行之时,在扭曲的政商关系面前,一些监管部门既存在过视而不见之弊,也存在着偏袒企业的惯性。有些做法看起来暂时保护了企业,但最终又难免让企业进一步陷入信任困境。
要让企业走出信任困境,除了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律,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之外,恐怕还需要第三方力量的参与。信任脱困从来就离不开第三方力量,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比如甲乙相争之类的民间纠纷,在相持不下之际,如果有第三者丙在旁,必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向丙求助。如今企业自律、部门监管都不能够令老百姓满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最好的办法是鼓励第三方力量的参与。比如媒体监督,比如民间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壮大等等。诚然,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又离不开前二者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这次金龙鱼风波,既然当事企业认为此前相关记者弄错了,就不妨敞开怀抱、开放有关渠道,延请更多媒体和民间机构介入调查。同样,监管部门要想得到民众的信任,也可以多与媒体机构、民间监管力量互动、联动。只有更开放的姿态,才有利于解除不信任之困。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