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拜服《舌尖上的中国》?

2014年04月23日 21:26

“我一个表姐在美国住寄宿家庭,刚去的时候觉得美国东西太难吃了,就自己在厨房做了一顿饭,当时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们一起吃……他们吃过一顿饭之后跟我表姐说,我们房租给你减半,你每星期给我们做两顿饭行么?”

豆瓣上的一个标题叫做《外国人看<舌尖>什么反应?》的帖子,这几天被奉为网络“神帖”,转载于各大互动社区。上面这段话,是帖子里获得点赞最多的回复。单从这条回复便可以看出,网友天马行空的讨论早就脱离了帖子的原标题。最终,《舌尖》被抛到了脑后,网友盘腿大侃“外国人被中餐彻底征服”、“英国菜真垃圾”、“朝鲜穷得要死”、“韩国只有泡菜和泡面”……

一颗茶叶蛋

其中一名网友回复,去年《舌尖上的中国》被发布到YouTube网站,许多网友点了“踩”,而不是“赞”。他们给出的差评理由是“吃不到”。好的,探究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去YouTube上看看,外国友人究竟有没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为了让中国的美食被更多外国人知晓,中国网友下了一番功夫。在YouTube上有几个不同来源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全片,都被精心地加上了英文字幕。不过,无论是搜索“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英文名字“A Bite of China”,得到的结果浏览量都算不上高。

以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为例,YouTube上最高点击为26万,而在国内的各大视频网站,单集点击量至少达到了几百万。视频下面参与讨论的也更多是国人网友,他们的回复或者用中文,或者用英文,不过内容大多围绕两个话题:哎呀,看着真好吃,饿了想家了;凭啥外国人不吃狗肉就不让中国人吃,我们就吃了,爱咋咋地。

脑海中那幅老外垂涎欲滴、组团围观、五体投地、留言泪目的场景并没有在YouTube上出现。

这并不出人意料。一年前,同样是在豆瓣这个平台,另一篇讨论中西餐烹饪文化的文章,赢得了很高的点击量,势头不弱于今天这篇“神帖”。作者萧敢是豆瓣元老,他的“研究领域”除了印度社会,另一个便是世界美食。这让他的文章看起来更言之有物。

同世界普遍接受的烹饪来比,中国菜是“不合群”的。这体现在原料、口味、做法等诸多烹饪的基本领域,彻底将中国菜独立于“世界烹饪圈”之外。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但是中国厨师因为菜式的“中国特色”而走在这个体系之外,各玩各的。

我们不拥抱世界,世界也不拥抱我们,这是必然结果。国内媒体总结最受外国人喜爱的国菜佳肴,还是糖醋里脊、宫保鸡丁、烤鸭这样的菜式最受欢迎。在外国人习惯的料理中,甜品、酱、西式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中国厨师并不擅长于这些菜品的烹饪。人家更接受把某一道中国菜当作不错的席间配菜,而不是完全地拜服在中式料理面前。

我们刚刚嘲笑完台湾教授的“茶叶蛋传说”,就不要把《舌尖上的中国》变成另一颗茶叶蛋了吧。

何处人吃何处菜

美食家蔡澜是两季《舌尖》的顾问。有空闲的时候,他也会在微博上同网友交流。

第一季《舌尖》播完半年后,一名网友问蔡澜,自己特地跑去试吃节目中介绍的两种菜式,可不是有霉味就是有臭味,完全没有节目中说的那种“闻着臭吃着鲜”的感觉。他怀疑是不是这些口味本该被时代淘汰了。蔡澜的回复很淡然:“何处人吃何处菜,别勉强。”

《舌尖上的中国》里,一个概念被反复的提及,就是“家的味道”。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被菜式中流露出来的“家乡味道”所打动。甚至于,“儿时的味道”可以超越选材、厨艺,成为高于其他维度的唯一评价标准。

人的味觉偏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的缓慢历程里,如同流水刻岩一般,同样的味道经年累月地从舌尖滑过,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痕迹。《舌尖》中一段备受好评的台本这样写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摄制过程中,找到了好食材,请来了好厨师,讲出了好故事。技术层面上,《舌尖》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但是,无论荧幕上的菜肴看起来多么娇脆欲滴,都很难让我们背叛自身原有的喜好。

在前面的行文中,中式料理被简化地称之为“中国菜”,这是一种内外比较时“省事”的做法。然而我们知道,中国菜的谱系庞杂万分,甚至每一道菜都能像生物分类那样,画出一道清晰的标记线。不同菜系之间用料和口味上的差别,决定了不同菜系的生命力。

菜系以地域作为划分,成了网络上许多矛盾的来源。要知道,我们的味觉即使能够理性地接受部分他乡菜系的味道,也难以接受所有菜系的味道。一方水土决定了一方作物,一方菜系汲取了当地特色方能养一方人,要求“一方水土养所有人”必然不现实。一个菜系被人喜欢,确实是一种褒赏;不过一个菜系被人拒绝,也并非是一种批评。我们要理解他人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口味喜好。

外国人并不如同国人一般翘首企盼《舌尖》的更新,也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热爱中式料理,不过如果我们想想自己也接受不了的那些中式佳肴,心里反而会好受一点。我之珍宝,彼之芥草,这恰恰是世界常态。(央视网 作者:刘浩睿)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