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能成大器?喧嚣过后一地鸡毛

2014年02月20日 08:20

近日,阿里联盟的快的打车与受腾讯撑腰的滴滴打车,就补贴金额的多寡打得难解难分,成为马年第一起全民瞩目的商业竞赛--双方的补贴金额从5元到10元,再提升到11元、12元,甚至有一方拟实行“起步价免单”,竞争态势有恶性发展的趋势。而各大媒体、商业评论员乃至普通网民,都在跟风狂欢:打车软件改变世界!甚至有消息称,某城市计划推广打车软件取代“招手打车”。甚至有评论员预测:打车软件或许将彻底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终结有着多年历史的“招手时代”。

然而,打车软件真的能成大器、终结“招手打车时代”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深度分析打车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状况。

从本质上说,出租车市场的本质供需关系,就是点对点的运输服务。供给满足需求的实现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乘客随机打车,看到空驶的出租车后招手拦下,然后被拉到目的地;另一种是乘客根据出行计划,提前预约出租车。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供需关系,都是打车市场的组成部分。

招手打车提供了什么?答案是:需求与供给的即时对接--乘客招手,空驶的出租车停下,然后乘客上车,驶向目的地。打车软件又提供了什么呢?它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联通者”,只是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了乘客的打车需求信息,供司机决定是否抢单与乘客“合作”。因此,乘客使用打车软件实际上是一种预约行为,而司机通过软件抢单则是接受预约。

通过打车软件形成的市场,看来起来很美--乘客的打车需求信息能通过软件发送给几十甚至上百个出租车司机,理论上使打车效率大大提高了。实际情况若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实际使用体验:

笔者的同事A,家住北京西城区长春桥附近的远大园三区。不久前的一天,他准备打车到公司上班。从启用打车软件自动定位,到输入目的地,再到出租车司机抢单,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耗时只有1分钟。但是,他一看抢单成功的司机的位置,就傻眼了:司机与他的直线距离只有800米,并不算远,但问题是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河,司机必须驾车先到长春桥过河,然后才能找到A。当时路况稍显拥堵,加上出租车要等信号灯,A在寒风中占了足足十多分钟,才把出租车等来。其间,从他身旁驶过的空出租车,不下20辆。

笔者的同事B,某天下午6点下班高峰时打车,也使用某打车软件叫车。顺利地联系到司机后,他就在航天桥下的路口等待。过了大约三四分钟,有四辆出租车同时驶来。原来,路口还有另外的乘客也使用了打车软件。问题来了:谁该上哪辆车?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查看自己约定的出租车的车牌,然后再对应上车。但就是这么一耽误,四辆出租车都堵在路口,造成了拥堵。

笔者的同事C,离开公司后使用某打车软件打车去北京西站。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等车也只用了5分钟。可是到了北京西站,可能是当时使用打车软件的人太多,网络瘫痪了,他无法使用手机支付。他想用现金结账,但出租车司机不同意:“我绕路饶了1公里才接你上车,就是为了拿到腾讯的10块钱补贴。现在你用现金结账,这10块钱就没了。”无奈,C只好让司机把车开到离西站稍远的地方,网络终于恢复了,可软件又“罢工”了--怎么也没法进入付款界面。

跟招手打车相比,用打车软件叫车似乎更容易。你发起一次叫车,可以轻易地通知到几十辆甚至更多的出租车,而且总有司机抢单。然而,城市设施环境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容易变成复杂或麻烦。比如说,你通过打车软件叫到车虽然离你只有100米,但中间隔着一个小区、一堵墙,或者是一条不允许掉头的路,等等,事情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一般情况下,司机抢单成功后,往往都会要想办法尽快找到乘客,如果他对当地的路况非常熟悉,那么就可以直接把车开到乘客面前;但如果司机对路况并非高度了解,他可能就得借助导航软件和设备了。若此,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导航结果的偏差有时是很大的。例如,笔者近日打车去公司上班,结果出租车被导航仪“导”到了距公司不到10米的一个小区内。可是,这10米的距离内,一堵高墙切断了所有的路。笔者只能绕行--超过1公里,经过4个信号灯。

可见,现实跟想象,总是有距离的,打车软件帮倒忙的时候并不少。

既然如此,为何打车软件截至目前依然火爆?一句话,因为腾讯跟阿里在提供补贴。例如,笔者使用打车软件打车从公司去附近的电影院,需要花17元,软件方提供补贴12元,笔者只需支付5元;而司机得到10元奖励,17元的车费就变成了27元的收入。因此,司机宁肯绕路也要找到笔者(10元相当于3公里有余的路费),而笔者也愿意花点时间等待预约的出租车。可以说,腾讯与阿里两家巨头的现金补贴,是打车软件如今炙手可热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打车软件能持续火爆吗?这个有点悬。因为,一旦补贴、奖励取消,还有多少司机和乘客愿意使用打车软件?可以肯定的是,补贴和奖励早晚是要取消的。现在的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只不过是腾讯与微信两巨头为了争夺移动支付的入口、培养用户使用其移动支付端这一消费习惯而掏的“学费”。这两大巨头都不是慈善家,不可能一直为消费者的打车行为买单。

更重要的是,假如真的人人使用打车软件打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其结果很可能是:空驶的出租车都在奔向使用了打车软件的人,而驶过的空出租车对身边想打车的人视而不见。这效率得有多低啊!在没有巨头补贴的情况下,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甚至不符合常识。

诚然,打车软件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例如,预约好的计划用车,时间不是特别急迫的,可以用打车软件;冰天雪地赶飞机,周围出租车少,要加价叫来出租车的,要用打车软件。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使用打车软件并不见得比站在路边招手打车更方便。

打车软件取代的,更多是电话叫车的市场。与电话叫车相比,基于移动互联网、有一定定位功能的打车软件,显然更方便一些。一如曾经的电话叫车并未撼动招手打车一样,打车软件也不会改变已经完全成熟的招手打车。

所以,打车软件无论现在多么风光无限,待到巨头们取消车费补贴之日,就将是其落寞之时。一句话:喧嚣过后,一地鸡毛。

1

雷世远
Lei Shiyuan
央视网记者、编辑,主要关注社会热点、互联网焦点。
微博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