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卖萌的航天工程打动人心

2014年02月13日 22:00

会卖萌的航天工程打动人心

2月10日,阳光再次洒向虹湾月海,月球车“玉兔”在这里已经睡了14天。

地球上的月夜是浪漫的,可在月球上,“月夜”是一段肃杀的时间。“玉兔”睡去的14天里,周遭的温度降到摄氏零下180度,“玉兔”伸展开的太阳能板接收不到丝毫温暖,唯一跳动着的是他的一颗小小“心脏”——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放热,让最精密敏感的器械不至于被冻坏。

这一天,在地球上,许多人等着他醒来。

明媚与哀伤

2013年12月1日,一架经过专门增强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伫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待着将“嫦娥三号”卫星送向月球。在“嫦娥三号”的怀抱里,静静地沉睡着“玉兔”号月球车。同一天,新浪微博上诞生了一个同名账号——@月球车玉兔。

未来的几天,@月球车玉兔 在微博上一面介绍着自己的构造、任务和奔月旅程,一面迎接来自网友的“调戏”、插科打诨、打滚卖萌,直到1月25日。

1月25日上午10时许,新华网的报道率先证实月球车出现异常,消息源来自国防科工局,并称有关方面正在组织专家进行排查。大约半个小时后,@月球车玉兔 发布了一条微博:

会卖萌的航天工程打动人心

随后,@月球车玉兔 补充道:“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三姐(指“嫦娥三号”卫星的着陆器)昨天凌晨已经进入梦乡,成功开始第二次月夜休眠。坏消息是,我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有些结构不太听话了。本来应该今早开始睡觉,但现在……师父们都在使劲想办法,不过,我还是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

当天晚上,@月球车玉兔 在微博账号绑定的果壳网页面发表了文章《和所有的故事主角一样,我也遇到了一点问题……》。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微博时,@月球车玉兔 特意强调了自己是“男主角”,此前许多网友调侃他是个妹子,这让“玉兔”很不爽。

文章中,@月球车玉兔 感慨:“我曾经和着陆器一起学习过人类探月的历史。在已经有过的130次探月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有的是没法着陆,有的是着陆后探测器和地球联系不上,有的是探测器迷了路或者迈不出脚步。太空探索就是这样,有多美就有多危险。而我不过是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超级大图中,小小的一个点。”

这一段话由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The Colbert Report)传播之后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于是,当太阳再次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时,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玉兔”的关注中来。2月11日,嫦娥着陆器从休眠中醒来,外国无线电爱好者接收到了信号,并在Twitter上予以公布。尽管嫦娥的苏醒是意料之中的,但这也提高了大家对“玉兔”的期待。当天,许多网友排着队在“玉兔”的微博下留言,试图“吵醒”他。

13日早晨,@月球车玉兔 的一条“Hi,有人在吗?”短短20多分钟内就转发过万。当天,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恢复到休眠前正常的信号接收状态,但异常仍然存在,故障处于分析中。

会卖萌的航天工程打动人心

@月球车玉兔 在微博上感谢网友的关注,同时他也提出了抗议,认为网友们给他画的拟人形象画里,兔子的体型太胖了。

社交化搞科研

现在的航天项目,所受到的关注度同杨利伟飞天时不可同日而语。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不会有闲暇去时常关注进度相对缓慢的航天工程。在“嫦娥三号”发射前,探月工程是否是有必要的话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缺少了万众瞩目和全情期待,科研工作者们愈加孤独。他们究竟做了多少突破、付出了多少努力、取得的成果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不会被公众所轻易知晓。

嫦娥工程的官方认证微博叫做“中国探月工程”,建于2010年9月。当年10月,“嫦娥二号”发射升空。随后,如同很多官方微博一样,@中国探月工程 变成了“烂尾楼”——从2011年1月起就没有再发布过探月工程的任何信息。

这也不能怪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们太“偷懒”,日常的新闻通报并不具有话题性,不会激发网友的兴趣,与其分出精力做费力不讨好的微博运营,倒不如全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分析@月球车玉兔 所发布的微博,不难看出,科普网站果壳网参与了该账号的运营。果壳网就像是连通器的一个结点:在结点的一头,汇集在果壳网的科技达人可以同探月工程的专家们进行纯技术上的交流;在结点的另一侧,来自果壳网的微博运营者知道网友的需求是什么,会用轻松的网络语言对探月工程进行拆解。

于是,一个活泼的、拟人化的“月球车玉兔”被塑造了出来。他会用颜文字,喜欢发表情,认识高人气科幻作家刘慈欣,知道什么叫“mark”……对于网友而言,“玉兔”像是一个动漫形象,或是在朋友圈里絮絮叨叨晒生活的朋友,这比蓝V账号发布的媒体报道、官方公告式的文字更入网友的法眼。

“玉兔”号遭遇异常后,@月球车玉兔 做出了堪称经典的危机公关。读到这样的文字,网友们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理解——探月工程需要高难度的技术支持,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板上钉钉”,在实际中故障和失败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航天史。在科研工作者眼里,“玉兔”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个性分明的小男孩,他聪明伶俐深受喜爱,却也有自己的小毛病、小脾气。

总体来说,“嫦娥三号”任务的这次新媒体尝试是成功的,虽然其间并没有航天员参与,但依然流露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央视网 作者:刘浩睿)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