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春节攻略:破解“回谁家过年”难题的方案与技巧

2014年01月27日 22:01

央视网(记者 王磊、马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九条规定:“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这意味着,夫妻各自都可以成为对方家庭的成员,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是平等的。可是,平等的《婚姻法》解决不了中国小夫妻“回谁家过年”的难题。

有媒体抽样调查100对在北京工作、家乡不在一地的夫妻,其中有28对夫妻曾为了“过年回谁家”吵架。国内一家调查机构最新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近日发生的一个极端案例是,青岛一对小夫妻因“回谁家过年”吵架,妻子盛怒之下开燃气自杀,幸而被警方救出送医。

“回谁家过年”困局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要想破解须对症下药,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层面的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家庭层面的小技巧。

方案一:落实探亲假和带薪休假制度

“回谁家过年”的尴尬,反映了我国劳动者假期的不足。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地上班,平时到父母跟前尽孝的机会很少,自然非常珍惜春节回家的机会。如果夫妻双方的父母在不同地方生活,小两口就要面临“回谁家过年”、到谁的父母跟前尽孝的选择了。《包头晚报》1月26日发表“自杀元凶不是‘回谁家过年’而是休假制度”的文章称:“表面上看,因回谁家过年而自杀是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实际上一切源于回家的机会太珍贵。”

虽然春节已经有了7天假,但对于天各一方的两家人来说,来回奔波仍然显得十分紧张。此外,尽管我国自1981年就有了探亲假的规定,而2013年“常回家看看”也被加入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职工探亲权利的全面落实还有不少障碍。如果有关各方能共同努力,保障劳动者的探亲权利,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从整体上增加劳动者的休假时间和休假选择,小夫妻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到双方父母家团聚了。

方案二: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回谁家过年”难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然而,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了很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少数大城市集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男女走到了一起。然而,受制于户籍制度、高房价等因素,很多小夫妻难以在大城市扎根。另一方面,受制于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接轨,以及城乡“二元制”的根深蒂固,老人们也难以跟随子女到大城市安家。因此,小夫妻们春节大多是要回父母家的,回谁的父母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能更加平衡,各项制度能无缝对接,年轻人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很好地在家乡就业结婚,又可以选择在异地安家,把长辈接到身边居住——无论哪种选择,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回谁家过年”带来的纠结,并能从根本上缓解春运难题。

方案三:调整生育政策,关怀空巢老人

一家一个娃,过年回谁家?面临选择难题的多是“80后”独生子女夫妻,而他们的父母则是日夜盼着孩子回家过年的空巢老人。作为独生子女,小夫妻都是各自家庭的掌上明珠和精神支柱,而春节又是一个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回到身边过年呢?若还有其他孩子可以在身边,陪着自己吃饺子,父母对已婚子女回家过年的渴望就不那么强烈,围绕“回谁家过年”的矛盾也就那么尖锐了。

现在,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逐步落实,这一矛盾在未来有望得到缓解。除了与时俱进地调整生育政策,国家还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帮扶,创造条件方便他们与子女团聚。

方案四:倡导现代婚姻家庭观念

复杂的文化传统因素,也是造成“回谁家过年”难题的重要原因。概括地说,这里面透射出三种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回家过年的传统、“嫁鸡随鸡”的旧观念和男女平等的时代精神。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男方接到家乡母亲来电:“儿子,告诉儿媳‘嫁鸡随鸡’,回婆家过年是个老理儿。否则,我和你爸在亲戚面前会没面子。”女方母亲闻之不悦,对女儿说:“问问你那做计生干部的婆婆,她宣传计划生育国策时,不是讲‘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吗?”

文化观念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时常伴随着争议和斗争。尽管如此,全社会还是应该提倡现代的婚姻和家庭观念。201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在“‘春节回谁家’成80后夫妻关系‘雷区’”一文中指出:“在以往家族主义浓厚的空气里,婚姻起着父母侍奉、宗族承继的功效。而今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核心家庭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夫妻双方的感情越来越为个人所看重。遗憾的是,面对新形势,多数夫妻没有岗位培训,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技能的指导,‘一见钟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闪婚、闪离现象日益突出。”树立夫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的现代婚姻观念,以及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现代家庭观念,不仅需要小夫妻们和长辈们从自身做起,还需要教育机构、咨询机构和媒体等加强引导。

要从根本上解决“回谁家过年”难题,上述措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努力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以上方案也不大可能根除这一难题。以中国人口之众、国情之复杂,很多问题都不是几个方案就能解决的,“回谁家过年”问题也是如此。

那么,眼下面临这个难题的小夫妻们,有没有办法作出皆大欢喜的选择呢?以下几个权宜之计,也许值得参考。

技巧一:两边跑

这种模式需要分两种情况来考虑:一种是夫妻双方的家不在同一个地方,可以把春节假期分为两段,两口子一段时间在男方家,一段时间在女方家;如果夫妻双方家在同一城市,那就更好解决了,除夕当天就可以跑两家,无非是商量好在谁家吃午饭,在谁家吃晚饭的问题;或者是在一方家吃过年夜饭后,到另一家守岁。

何霜(化名)来自哈尔滨,她最初向丈夫赵博(化名)建议两人一起回哈尔滨陪自己年迈的父母。但是赵博坚持认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新婚第一年的除夕必须在男方家过。何霜的父母也建议她今年先去青岛,“不能对婆家失礼”。

最终,何霜在同意除夕去婆家的同时,提出了“交换条件”。大年初三,他们便要登上飞往哈尔滨的飞机,在何霜的娘家度过余下的五天假期。

翟天(化名)和妻子李静(化名)的处理方式更加灵活。李静的家在广西南宁,而翟天的家在甘肃平凉,回家一趟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小夫妻同样选择了初三为节点,先回李家,再回翟家。

点评:此种方式可以兼顾到夫妻双方父母的感受,但缺点是在每一家都有“蜻蜓点水”之嫌,而且夫妻双方在本不十分富余的假期中两边跑,稍显劳累。

技巧二:一起过年

这种模式也有两种情况:如果夫妻双方的父母不在同一城市,那么可以把双方的老人都接过来,一起过年;如果在一个城市就更加方便了,婆家、娘家、自己家,谁家都可以去。

来自北京的舒强夫妇,每年的除夕都是夫妻双方两家人聚在一起,先吃年夜饭,然后一起看看春晚或者聊聊天、玩玩牌,其乐融融。

夫妻双方都在北京打工的高为夫妇,他们选择的方式就是把双方父母请到北京来过年,这样既可以团聚,也为自己省却了春运期间旅途的奔波。

点评:一大家子聚到一起,气氛祥和温馨。不过前提条件是房子够大,可以解决睡觉问题,而且双方父母的身体条件要允许。

技巧三:各回各家

每个周末,家在天津的霍北(化名)都可以和丈夫一起去探望自己的父母。所以,在两个人领证和举办婚礼的两年中,经霍家父母首肯,霍北都会和丈夫王铮(化名)回他的家乡江苏常州。

今年,霍北明事理的公婆叮嘱她,不用再和丈夫到常州过年了,让她好好陪陪自己的父母。于是,夫妻二人近几日“各回各家”——王铮回了常州,霍北则和父母预订了去香港的机票,准备出游。

点评:这应该算是一种折中的方式。不过,对于夫妻双方来说都则稍显残酷,在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团聚时刻,夫妻双方却要分隔两地,有些不大人性。

技巧四:轮流坐庄

在相关调查中,有46.9%的受访者都采用了“每年轮着去对方父母家”的方式。这是各种选择方式中比例最高的。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采用这种方式的最大人群,比例达到63.9%。

周倩(化名)和张成(化名)结婚时,对于“回谁家过年”的问题,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心平气和的讨论,最后商定的方案就是“轮流坐庄”,轮流去对方父母家。

点评:既然被大多数人采用,说明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方式。不过其缺点是有一方的父母每隔一年就会感受一次孤独。建议在春节之后,夫妻双方可以利用小长假到春节时没去的一方家里小住,弥补一下老人们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技巧五:抓阄

别觉得奇怪,确实有夫妻会采取抓阄方式来决定去谁家过年。

朱女士和张先生就决定,谁抓到有“家”字样的纸条,就到谁家乡去。张先生说,他很“幸运”,连续三年都中了。今年,张先生悄悄在纸条上做了个手脚,两张纸条上都写了“家”,而且让妻子先抓,这样一来,无论如何,妻子都会抓到“家”字。

郭先生和李女士刚结婚不久,也因春节去谁家而发生了争执。最后,李女士提议下跳棋决定,三局两胜,赢的人说今年去谁家过年,之后每年轮流坐庄。对于这个办法,郭先生非常愉快地表示接受。

点评:天意决定,看似最公平。其缺点是一方可能会连续运气不佳。夫妻二人也可以通过利用小长假到春节时没去的一方家里小住,来弥补另一方的遗憾。

以上这些技巧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建议,各有各的好处,也分别有自己的缺点。“回谁家过年”,其实没有十全十美、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春节回家,是一种孝义的表达,但也不必拘泥于在此一时,只要保持对双方父母一碗水端平的心态,夫妻双方换位思考、友好协商、将心比心,这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作为双方父母的老人,在这件事上也要有所作为,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理解子女,少让他们为难。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