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春晚助力春节文化“全球化”

2014年01月22日 21:57

网络春晚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它刚刚出现时引起的热烈讨论和围观盛况,现今不复存在。这是好事,说明网络春晚实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和最广泛的接受。

在众多网络春晚中,央视网络春晚无疑是领头羊,算上今年已是第四届。央视嫡传的“基因优势”,加上经验的累积,从目前已透露的信息看,2014年的央视网络春晚较之往年又有大的水平提升。不过,就像央视春晚年复一年受到期待、年复一年受到审视一样,日渐成熟的央视网络春晚也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网民评点。但换个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人多嘴杂”的地方,有议论才是好事情,有热议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围观,有更多的围观才能让网络春晚的影响力进一步延展。

网络的“自由接入”,给了网络春晚更大的活力。通过电视看春晚,固然还是中国人最大的“传统”,但这多少总会受到时间、地点、空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譬如,在没有电视机的地方怎么办?这就是个大问题,一台电视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机会看春晚。而网络春晚就不同了。权威数据显示,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之众。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没有电视的地方,都有可能已有网络覆盖和手机“进驻”。这就是网络春晚的触角。

网络春晚的触角自然不会限定在中国境域内,因为互联网是无界的。同时,互联网几乎没有边界的包容性,使得它成为一个民意和行为表现的集散大平台——这给了网络春晚赋予了天然的形成国际影响力的基因条件,使得它可以敞开胸怀吸纳不同文化的菁华,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国家的人所接触、了解和认可。故而可以说,依靠网络、融入网络文化的春晚,才能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符号。譬如,此次央视网络春晚,将全球好声音组合到一起,在节目形式上实现“全球联动”,在内容呈现上尝试不同文化的融合。对于这种尝试,我们甚至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不肯融合、难以融合的文化,注定难以获得全球影响力。中华文化原本就是一种胸怀宽广的文化,只是以往与异域文化融合途径的稀缺,影响了其走向世界的脚步和速度。而央视网络春晚的尝试,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新思路。

“整场晚会以名人、明星发‘2013网络热度榜’为线索,以彰显百姓梦想的节目、趣味表演和网民互动为主要内容,将2013年源于国内外、热传于网络的节目进行再创作、再加工,充分发挥网络特色,体现出‘正能量、国际性、网络性、新奇性、互动性’的特点,传递青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在有关2014年央视网络春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有网友说,网络春晚少了“高大上”,但有了地气,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充。事实确是如此。网络性、新奇性、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春晚的亲民性。“亲民”在网络世界,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草根”。草根性的节目,可能是草根参与的,也可能是草根的钟情,但不管是哪种形态,都是草根的选择,因而总是受欢迎的,这也是网络春晚的生命力所在。从逻辑上讲,只有被网民接受,才能实现正能量的传递,否则必定陷入自娱自乐的宿命。另外,网络春晚对国际性的重视、让国际元素的加入,在契合互联网“无界”特性的同时,让中国网民与世界网民实现对接,对于探索双方的共同兴趣大有裨益。而共同的兴趣,正是一种文化让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