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史话:字字意难尽,句句情无边

2014年01月21日 22:14

央视网(记者 王磊)春联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千百年来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无数文化精华。品春联,不光是审美享受,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读懂这个了不起的民族。

春联发展史:从驱鬼避邪到迎喜接福

春联是对联(又称对子、楹联)的一种,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在我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新春时节,春联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

春联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而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934—965年)。

“最早的春联,出现在战国时期。”厦门文史学家郭坤聪说,那时的人们会在门旁悬挂竹木板,再用朱色的笔描上字,起避邪之用。后来,又有挂桃木、上书黑字作为春联。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板代替木板书写春联。清代以后,人们则开始在普通红纸上写上黑字作为春联。

春联最早是由桃符发展而来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神像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春联的萌芽。

五代至宋朝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驱鬼避邪的意味少了,迎喜接福的色彩浓了。《茅亭客话》记载:后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像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史载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大将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广为流传。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后来白话文兴起,对联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文学家蒲松龄曾为自己写下座右铭:“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时,查禁鸦片,积极抗英,在总督府衙门亲书自勉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典文学中的对联:蛋糕上的樱桃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历来受到中国文人的青睐。他们不仅在生活中视联句为雅趣,还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或脍炙人口、或意味深长的佳对。包括春联在内的各式对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美,而且为文学作品增色不少。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中写了两句颇值得玩味的讽刺联:“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蒲松龄生于1640年,那时还是明朝崇祯年间;卒于1715年,已是清朝康熙末年。学术期刊《蒲松龄研究》指出,学术界认为,他骂的是历仕“大明”、“大顺”、“大清”三朝的孙之獬,讽刺其朝秦暮楚。

清代伟大小说家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里写下了大量优秀对联。第五回中有这样的精彩描述:“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红楼梦》中经典的对联不胜枚举,除了上述两处,再略举几个例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洲万国被恩荣。横批:顾恩思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每个对联,背后都有一段难以尽言的故事,煞是好看!

从春联看时代:小联句,大文章

人们在春联中或祈福,或励志,或咏史,或调侃,有时也对当下的社会背景进行评说,表现出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趋势在中国近现代愈发明显,人们能从春联中读到时代的风云变幻。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持续动荡,各种思想和势力展开拉锯战。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有这样的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中华大地普天同庆。南京一家报纸“征对”,结果揭晓时,最佳作品为:“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横批是“抗战胜利”。“捷克”在这里是“战胜”的意思,“重庆”是“再次庆祝”的意思,“成都”是“成为首都”的意思。中国战胜了日本,南京得以再次庆祝成为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某地农村百姓用这样的春联表达喜悦之情:“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受当时宣传影响的人们曾兴奋不已:“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商店都挂副对联,希望发财致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如今,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幸福与和谐:“平安富裕小康日,欢乐和谐中国年”。

春联文化就像陈年的美酒,值得我们静心去品尝。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