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让春联年俗在创造中激发文化活力

特约评论员 张勇 2014年01月21日 19:45

乡愁越来越浓,年味儿却越来越淡——这,想必是不少人的感受。

在时间的长河里大浪淘沙,优异的文明薪火相传。尽管民间诸多的年俗年味儿,有些因为缺乏呵护和传承,已经走向湮灭,不复存在;庆幸的是,仍有一些依靠其独特的魅力,尽管一路“颠沛流离”,但还是沿袭了下来,比如贴春联。

尽管春联只是民间文化,发展初期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随着文明的演进,春联这种百姓用以避祸消灾的民间表达方式,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得以不断提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涵养也日益笃厚。某种意义上,春联上书写的不仅仅是祝福和良愿,更是时代更迭中形成的思想史、文化史。

就个人体验而言,笔者成长在文化思想相对贫乏的农村,思想启蒙和人文修养的提升,除了教科书,来自门楹上对联的帮助也不少。从这些年年更新的对联上,可以看到时势变迁的痕迹,亦可以看到生活的变化,更能看到思想的光芒。并且,春联出自不同人之手,其认知层次和阅历深浅跃然纸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水平的提高,家里创作春联和书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在了笔者的肩上。甚至很多时候,门楹上的对联,代表着一个读书家庭的脸面。对子拟得是否工整,寓意是否深刻,书法是否流畅富有美感……别看农村都是种地的粗人,但因为他们对文化的敬重,他们也是最苛刻的评判者。那时,被乡亲拉着解释自己创造的对联,是种骄傲,也是种考验。

遗憾的是,如今回到家乡,尽管家家户户都还在贴春联,却空留形式和皮囊,毫无创作的迹象。甚至,机器印刷好的春联,已经成为廉价的商品,而不是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从对联的内容上看,只有拼拼凑凑,没有平平仄仄,没有吸引力,也经不起琢磨和意会。更多的时候,它只是烘托喜庆氛围的一张印有烫金大字的红纸。

作为一种文化沿袭的载体,春联所承载的东西,绝不是肤浅地烘托气氛,更重要的还有文化内涵。对家庭的思考、对命运的期待、对家国的情怀……有创造和内涵的春联,才能在万象更新的时间节点上,表达真诚的抒怀和诚挚的期待,否则,很容易成为肤浅单调的色彩。

由央视网、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组织的2014年马年春节春联征集大赛,其用意正是为了激活这潭沉寂的文化水源。通过发挥民众的创造性,鼓励原创精神,让春联的文化品质和思想内涵传承并发扬下来。而通过应征者书写的春联,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活力,是思想的创造。春联作为一种年俗,在文化和思想的释放中,历久弥新,制造的不仅仅是一种喜庆氛围,更是一道别致的文化景致。

最新文章

责任编辑:雷世远 热词: 春联 年俗 创造 文化 活力

打印 | 举报/纠错 | 复制链接 | 转发邮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专栏作家

文言文听力“闯入”考试?

专栏作者:刘浩睿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社会娱乐

深泉学院比哈佛更难进的牛校

专栏作者:关开亮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民生影视

五一出游:“人比XX都多”

专栏作者:王二丫
媒体人,关注社会民生。

腾讯新浪开微博,只是讨骂?

专栏作者:雷世远
央视网记者,关注社会热点。

挺一挺政协委员的编剧情结

专栏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