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如何令两会中的“火药味”不变味

特约评论员 赵强 2014年01月20日 21:21

相关新闻:

胡匆聪:“厅官被诘难”是因为工作没“接地气”

目前地方两会正开得如火如荼,媒体注意到,今年广东两会会场上“火药味”特别浓,例如:在人代会上,代表拿着财报仔细“挑刺”,现场追问得省财政厅副厅长叶梅芬两度以“还要了解其他组意见”为由,欲起身离开,结果都被代表热情挽留;而省政协委员吴茂珠在省政协分组讨论中,谈及“敏感”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虽两度被同组委员打断,仍直言不讳,坚持讲完。

近年来,两会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已经不算新鲜事儿,诚如一些评论所言,两会“火药味”见证政治进步。但如果只是笼统、粗略地这样说,那这种进步也很有限,只是和沉默的两会或者只听得见掌声的两会相比,略有进步。后两者,没有一丝儿“火药味”,与会者无论是沉默还是盲从,都没有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监督权力、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等诸种应有的功能,也意味着对其所代表与代言的民众不负责--换言之,不说话、不争论,只赞成、只鼓掌的代表、委员不够称职。

两会“火药味”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沉默”与一味的附和,使两会代表和委员积极发言、敢于表态成为两会新风与新习惯,激活了两会的气氛,为代表、委员履职创造舆论环境与条件。在此意义上,两会“火药味”才具有进步价值。

但仅有“火药味”还不够,“火药味”一方面可以说明代表、委员们发言建言有动力、有冲劲,但也有可能说明代表、委员仍不够专业、理性和公允--有些代表、委员被人称之为“炮手”,戏谑的称谓里其实包含着对“乱放炮”现象的委婉讽喻。比如,像什么“医改如果成功,是全国人民的悲剧”、“取消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要为富人减税”、“不为穷人盖房”等等,委员代表们的“雷人雷语”,要么违背基本常识,要么只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结果必然引起争议--两会里如果都是这样的“火药味”,其实味道也不正。

相较而言,今年地方两会空气里传递出的“火药味”,则有所不同。以广东两会上的事情观察,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两会代表、委员争议的话题不再拘泥于自身的利益,而是更关注民生与公共话题。无论是追问财报“挑刺儿”,还是谈及统计数据造假,都不像医改、房改之于药商、开发商代表和委员那样有切身的利益瓜葛,而是出于代表、委员的“公心”。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正是出于代表、委员的职务身份替公众发问,代表、委员才能站得住,立得稳,问得干脆,说得坚决。

二是,两会代表、委员“火药味”指向的对象更加准确,不是和媒体舆论,甚至和网络民众去做你来我往的口水之论,而是针对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发出不容回避的质询与考问。两会代表、委员所要监督、问责的对象本来和民众一致,但过去有些争论往往发生在两者之间,“火药味”再浓,用错了方向,问责与监督都将“火力”不足。

三是,当事行政机构、部门,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火药味”,比以往更加沉着、冷静、理性。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两度欲离开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的第二天,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就带队进行解释答疑,而不是急于辩解或是干脆装聋作哑;而尽管有人出于“好心”或者其他原因打断吴茂珠委员的讲话,但也还是有其他委员力挺。这表明,追问和监督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习惯,那么接受代表、委员们的追问和监督也会成为权力部门的习惯。

因此,如果味道正,两会空气里的“火药味”,其实就表明代表、委员敢于质疑、追问官员的尽职态度——不回避敏感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真正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而言,两会上多些“火药味”,未来才会少些现实生活中的“火药味”。而若令两会“火药味”不走偏不窜味,则需要代表、委员以及相关权力部门都要做足准备,不做表演性的“烟花火药”,只做“炸”开问题症结的“正能量火药”——这需要的不仅是发言的冲动热情,更需要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客观理性的问题探讨。

1

最新文章

责任编辑:王振华 热词: 两会 火药味 不变味

打印 | 举报/纠错 | 复制链接 | 转发邮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专栏作家

文言文听力“闯入”考试?

专栏作者:刘浩睿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社会娱乐

深泉学院比哈佛更难进的牛校

专栏作者:关开亮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民生影视

五一出游:“人比XX都多”

专栏作者:王二丫
媒体人,关注社会民生。

腾讯新浪开微博,只是讨骂?

专栏作者:雷世远
央视网记者,关注社会热点。

挺一挺政协委员的编剧情结

专栏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