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微信阵痛

2014年01月14日 21:08

自媒体盛典

央视网(记者潘幸知)2014年1月10日,798尤伦斯小剧场,“自在”自媒体年度盛典召开。该年度盛典由腾讯联合微信组织“犀牛联盟”共同举办。会场内黑压压坐了几百号人,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甚至有媒体人因为刷脸不成功而未能入内,只好在微信群里打出哭丧着脸的表情。

据悉,很多报名者从广州、河南等地赶来。他们中有些人是企业微信的运营者,前来取经;有些通过跟帖报名,为仰慕心仪的微信大腕而来。不过,报名人数被受到严格控制。

犀牛联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自媒体组织。它有着深厚的官方背景,依托于《财经国家周刊》成立。犀牛联盟的早期发起者,例如阿尔法工场、欧美内参等知名微信账号的运营者们,都是资深财经人士。只是在运维过程中,犀牛联盟也少量汲取了一些生活类账号。

拥有近30万粉丝的微信大号“每天一堂红酒课”运营者、人们熟知的“酒哥”,自始至终没有摘下脸上的墨镜。他说,这是他的标准造型。小瘦个子,土豪金衣衫,特有的广东腔。“我一直以为运营红酒课账号的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年轻男士,阳光帅气,可以看他喝酒的表情,都是一种享受。”这让慕名而来的某微信号运营者Leo有点小失落。

现实对Leo还有很多高格调账号的运营者来说,有点残酷。酒哥在巨型PPT上打下一行字:“自媒体人的格局决定自媒体的格局,没有运营,做到极致也就是件艺术品。”也许这句话能很好地诠释为什么红酒课能到达30万粉丝,而很多账号却不能。

酒哥不是媒体人,学历与很多媒体人相比,甚至都可能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典型的广东人,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一个字“干”。商业嗅觉是广东人的天性,调查研究都可以靠边站,先干起来再说,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他做线上线下活动,建立品酒俱乐部。有几十万粉丝做平台,圈人游戏、与电商相结合,怎么看都可以顺理成章。譬如他为了做好营销,与各类土豪企业家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用户需求,是为“接地气”。媒体人讲究的格调,在他那里不幸躺枪,成了“小格局”。

自媒体人

“小格局高格调的账号,能成为艺术品,又有何不好?难道非要成为营销号才叫成长出路吗?”在Leo看来,类似微观察、科技杂谈、法律读品等三万粉丝以下的精致账号,每天需要苦逼运营以原创为主的号们,才是真正的自媒体人。当然,谁都渴望接单,有广告收入。不过,如果是为了广告、一味追求低级粉丝而牺牲自己的格调,终是媒体人所不愿意的。骨子里,真正的媒体人依然充满对文字的敬畏。

“当‘光影流刑地’的粉丝达到8000时,我开的广告费就达到5000。他们爱做不做。”“光影流刑地”的运营者柴晋宁说。他称自己的微信账号为“手机上最好看的摄影账号”。让他颇觉骄傲的事情是,他们在每一条微信上推出的照片内容,都得到了原创作者的授权。而今,他的编辑团队有20多人,多数是“90后”的摄影爱好者,以及来自豆瓣和人人的热忱青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80后’所没有的气质。‘90后’是拥抱移动互联网的一代,他们让我感到骄傲。”

作为自媒体人,柴晋宁也加入wemedia抱团取暖。作为民间自媒体界的一张准入券,很多人以得到它为荣。虽然,也有人鄙视wemedia为“不过是一堆IT人的自娱自乐圈”,但是无论如何,“青龙老贼+wemedia”的声名,已经远播在外。

自媒体人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汇。什么叫自媒体?博客是,微博是,微信也是。在各大客户端推出的自媒体更是。个人通过原创内容进行多渠道分发传播,就是自媒体。那么,剪刀加浆糊的自媒体算真正的自媒体吗?2013年11月,IT人潘越飞《媒体圈里的活死人》一文,在业内被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一句“我无法理解,居然有人依赖着手动盗窃、自动抓取、账号内容同步等下三滥的手段的同时,还敢自称在推动自媒体”。很多自媒体人自动对号入座,并对这句话表示深恶痛绝。在自媒体人看来,即便是剪刀加浆糊,只要能体现自己意志的文章,只要这个账号的风格为我所爱,我就是这个账号的主编。就这方面来说,仇勇的“荐读”是运营得不错的自媒体之一。不过事隔两月之后,在记者看来,这句话其实是一场华丽的误解,作者本意想必是为了说明各大自媒体平台的抄袭之举,正如当年搜狐微博复制新浪微博的名人,制造虚假热闹。不过,个中读法,自由人说。

再说,拥有几十万粉丝的营销类大号叫自媒体吗?

在他们眼里,没有自媒体,只有生意

淘宝店店主李小二的业务已经增加了微信粉丝售卖、指定文字回复售卖。只要你愿意,十分钟之内,你的微信粉丝可以速增1万;你若不满意,同样在短短几分钟内,你的微信粉丝将全部被吸走。在淘宝店,1万粉丝的明码标价是160元。

既然微信从未有对外公布粉丝数功能,那为何要买粉?

微博时代,从各大明星到各官微账号,都有买粉之举。KPI考核指标、微博热门风云榜排行,让官微运营者和公关公司前赴后继地去光顾买粉买转发的生意。新浪微博曾经整治过买粉机器,断掉接口,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市场价格水涨船高。

“一般人买粉(微信粉),有的是应付领导的KPI考核指标,到了年关冲刺下。有的是为了账号好看,方便接单。我可以给你晒出各个领域买粉的账号。保证不掉粉,保证到达数的数据。”李小二在阿里旺旺跟记者说,“不满意可以不付款,支付宝交易。现在价格已经涨了,过一阵若是腾讯进行接口封锁,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跟当年微博一样。”

截图来自某自媒体联盟互推群。微信认证跟微博认证一样,早就成了一门生意。认证后的微信,可以在搜索中排行靠前,更容易吸引粉丝的关注和广告商的青睐。

据账号运营者小文介绍,他们是一个商业团队,经营了近十个账号,内容涵盖经济学、国学、情商、MBA、总裁培训班等“听起来高大上”的账号名称。听闻记者是网络新闻联播账号的运维者,他表示很感兴趣,希望互推。

“十个账号算少的,有人经营了一百多个账号。从早到晚,都扑在账号上。”小文说。在微博兴盛之时,有第三方开发软件可以做内容库精选、定时发布、管理数量众多的微博账号,而今他们纷纷转型去做微信第三方开发软件。

做微信号发布广告能赚多少钱?记者无法得到一个精确的数据。不过小文称“还不错”,数万粉丝的“自媒体”,一条硬广发布费用在3000元左右。而一些小账号,价格在几百元不等。

来自南京的“魔妈团团转”账号运营者“魔妈”,已经有了十几万微信粉丝。对她来说,微信是她淘宝店的入口。在家带孩子的她,通过账号和淘宝店的闭环引流,每月净利润在4-5万左右。

不过,对更多账号运维者来说,在这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广告商找不到你,你找不到广告商。那些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们,往往都是当年微博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的完美转身。他们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们有的一边买粉,一边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吸收真粉。因为买到的只能是“到达数”,转发率和分享数还需要来真的。在各种接单生意中,对方会通过QQ远程遥控,来查看发布广告的影响力,以此来判断账号的真实性,并确定下一次广告发布是否找你。

在他们眼里,没有所谓自媒体,只有生意。

“再不运营,就晚了”

“再不运营,就晚了!”这几乎是有商业头脑的自媒体人所拥有的共识。纯粹“玩票”的自媒体坚持不长,除非是工作所需。每天保持原创更新又没有收入、没能因此获得名气的自媒体,几乎都在运维不久后偃旗息鼓,要么一周只更新两三次。原创断层,在以标榜原创为主的wemedia联盟中并不鲜见。

很多自媒体人(这里多指有微信平台的自媒体人)并非是微博的成功运营者。他们甚至是微博的错身者。正因为他们错过了微博的大潮,所以才会在微信这个自媒体上嗅觉鲜明。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在2013年还沉浸于与网民互动的微博大V们,几乎没有精力也没有热忱重新开始一项新事物的运维。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微信只是个附属品,一个放自己文章存货的另一个博客。而且所有的运维工作都需要自己去完成去推广,不像在博客或者微博时代,有门户网站的引荐,这甚至让他们有错失恩爱的措手不及。

在自媒体界,几乎公认的一个事实是,“2013年下半年是微信运维最好的时期”。错过了这个半年,再重新运营一个账号是难上加难。粉丝的引流过程,第一是通过微博和论坛,第二是通过线下活动,第三是抱团取暖做互推,第四是靠文章的传播度,几乎毫无例外。而用户的新鲜度在下降,已经不像最初见到一个账号就订阅,他们订阅账号时会更谨慎。对于不好的账号,他们会选择退订。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手机里充满负荷。

 

“再不运营,就晚了。”在自媒体人看来,腾讯的限制越来越多。自2013年12月以来,腾讯已经接二连三的出台了各种公告和通报。有些涨粉过快的号被封,有些号被撤下认证。

看似公平公正的举报机制,也在遭遇质疑。媒体人贾元(化名)说,“举报文章流程很顺,微信对用户真是无限信任,对公号也严苛,不像新浪微博。微信连申诉机制都没有。多少人举报、到底有没有人举报、因为什么原因被举报,被封号用户几乎一无所知。用户是有权利用脚投票的,谁能说公号运营者就是强势一方,用户就是弱势一方?”贾元认为,这个举报机制涉嫌偏袒用户,有时候就是竞争对手恶意举报,说你抄袭或者文章违法,腾讯一句模棱两可的禁言,并没能说清楚举报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时候用户举报可能只是微信官方的说辞,以用户举报之名行监管之实,事实上未必有用户举报。”

在腾讯的地盘上,“杀鸡儆猴”是已成的事实。这更让一部分人坚定地唱衰微信,“做得再好,那也是腾讯的,说干掉就干掉”。

不过,只要有营销机会,这里的水永远不可能清澈。因为,这就是中国现实生态的投影。

微信阵痛

是的,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看好微信。有媒体人认为,自媒体泛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因为“那些自媒体人连写手都不是,原创文章惨不忍睹”。原《钱江晚报》新媒体中心的潘越飞,发了一篇长文《虽然我们是微信模范用户,还是受不了微信了》,控诉一家媒体在运营微信时遇到的阵痛。

《钱江晚报》作为成绩斐然的先行者,在5个月内收获了1万粉丝。它一直在创新,做内容引导,做语音,做活动,做各种看起来很美的游戏,却不停地在触摸天花板。粉丝不进反退,铁杆网友的回复中可利用的内容非常有限。潘越飞只好痛苦地称之为“一份成本低廉的彩信手机报”。

很多媒体试水微信时所遇到的瓶颈,在《钱江晚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很多传统媒体的困境。对其经营者来说,微博是一个宣传渠道,微信也是。而且,这个宣传渠道,最终能为报纸服务的内容非常有限。最终,跟微博一样,微信被挂靠到新媒体门下,或成为广告部的附属。

大部分传统媒体人的苦恼在于,他们把微信当成一种依附工具,而不是一个新产品。《南方周末》等走精英文章路线的报纸杂志,尚且可以在微信端推送新鲜热辣的文章,而对都市报等消费类快餐媒体来说,这简直就是隐疾。

央视网作为一家传统印记很深的媒体,在微信“网络新闻联播”上的试水几乎走在市场前列。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线,团队中有自己的编辑、记者和写手,十多人的策划团队构成也令同类媒体望而生畏,继而羡慕不已。与网页端发布的内容保持异质化,以用户转发和美誉度、口碑作为KPI考核指标,也是“网络新闻联播”产品最终走出自己生命线的前提。

如果说,在微博时代,网民还会因为你叫“人民日报”这四个字而关注你,那么在微信时代,这一点新鲜度几乎被消耗殆尽。一切都是用户自由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关注,更可以选择取消关注。账号内容通过手机,精确到达目标用户的同时,也在形成“骚扰”。

当然,这样的人力成本投入,并非大部分媒体所敢为。对更多传统媒体来说,他们更希望微信只是一个传播渠道,一个可以向APP引流的传播渠道。只有APP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微博是新浪的,微信是腾讯的。这在很多大老板的观念里根深蒂固。他们更希望自己的APP能在移动阅读时代分得一杯羹。而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有微信这个载体已足够。微信就是浏览器,每个微信号都是轻盈APP。从用户的阅读需求分析,这已经足够了。

微信阵痛,伴随“纸媒已死”的喧嚣,其实是中国大环境下媒介变革的阵痛与前奏。2014年,更多媒体、更多企业在前赴后继加入微信阵营。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