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小人物这一年:“井底人”王秀青

2013年12月30日 17:25

对于王秀青和他的家庭来说,2013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2月5日,随着北京井下蜗居群体“井居人”的故事进入公众视野,“井底人”王秀青的故事首次从“井底”走到“阳光下”。

对于53岁的王秀青来说,过去的岁月,贫穷如影随形,“尊严”一直稀缺。因为家里穷,1998年,他从河北滦平到北京怀柔农村做了上门女婿,之后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2002年,儿子的降生,使他原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王秀青就开始在北京城区干路边洗车的活儿。为了省钱补贴家用,他一直没有租房,井下成了他的长期居所。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王秀青住的井很快被封。他告别了蜗居十多年的井底,生活随之发生彻底改变。那几天,前往怀柔去王秀青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钱,有的送东西;夫妇俩不用再为孩子上学发愁,有一个老板答应资助三个孩子到大学毕业;12月10日,王秀青与北京城市学院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该校总务处后勤部门的一名员工,住进了明亮温暖的职工宿舍,每月有2600元的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的福利保障。学校还将为他补助1000元。

手握着人生第一份正式劳动合同,王秀青细声说道:“我可以抬起头走路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他曾经对记者的讲述:“2008年,我在路边擦车,城管把我抓走,把狗从笼子里放出来,把我关狗笼子里,我是想要尊严,可还有什么尊严呢?”

如今,王秀青可以通过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不必再为了生存而像机器一样转动。12月11日,河南省民权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另一位曾居住在井底的全姓老人已回乡体检,未来将在当地敬老院工作。但更多的“井底人”,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开始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为王秀青的境遇得到改观感到欣慰,同时也该意识到,要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一定不能止于媒体曝光。新闻会成旧闻,公众也会遗忘,但救助体系不能遗漏。“井底人”的身影,是一种鞭策。

(编辑 龚瑛综合整理)

相关阅读:

媒体曝光让“井居者”雪上加霜?

过有尊严的日子,不能止于“媒体曝光”

扫一扫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