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重庆摔童案,句号没那么容易划上

特约评论员 陈方 2013年12月24日 16:54

相关新闻:

熊丙奇:女孩摔童案中那些偏离的常识

重庆警方否认摔童女孩移民新加坡 称未办护照

距事发近一个月后,“重庆摔童案”已经淡出了舆论焦点,相关的后续信息已是零星的点缀。但是,“重庆摔童案”显然还没有完全划上句号。

“摔童案当事女孩李某某和她的亲人几乎消失了”,这是媒体在转载这则后续新闻时提炼出来的核心内容。我在看到这一标题时,心底滋生了一种悲凉的情绪。受害人原原一家和李某某一家的“恩怨”了结了吗?小男孩原原是不是还在治疗中,施害一方怎么能够“人间蒸发”呢?李某某在央视展示了道歉信之后,对于原原一家如何进行后续赔偿,新闻再没有太多陈述,如今“李某某和她亲人几乎消失”,更让人感到一种冷血。

这只是被标题引导的情绪上的判断。细读新闻才发现,与其说“消失”,不如说摔童女孩和她的亲人都“躲”出去了。事发后,摔童女孩李某某换了之前待过5年的学校,搬离了一直居住的小区,和她一起消失的还有她的母亲,还有她的外公外婆。另外,她的爷爷奶奶也为了逃避大批的媒体和随之而来的舆论,躲到了广东。他们“躲”的是孩子曾经犯下的“恶”,还有舆论的围追堵截。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记者的轮番轰炸,每一次回答记者的提问,他们都要回顾一下李某某的“恶”,并反思孩子的“恶因”到底是如何滋生出来的。于李某某的亲人而言,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折磨。

事发当事人李某某一家当然希望事态尽快平息下去,连她周边的人都希望事情尽快画上句号。李某某的班主任拒绝所有前赴后继赶来采访的媒体,李家的街坊邻居也开始对记者表现出不耐烦。近一个月前的那场悲剧曾经是他们的谈资,可聊得多了,信息不断反复重复终于惹烦了他们。逃避记者,逃避媒体,逃避一切和“摔童案”有关的追问,成了他们的选择。当周边的人都开始“躲”,开始“逃避”,当事人的“逃避”似乎有了更为合理的理由。事实上他们确实是“躲”出去而不是“人间蒸发”了,如果警方需要传唤他们,我相信他们并不会真的消失而不出现。

“重庆摔童案”势必会淡出公众视野,可就这么淡下去,对于原原一家是不是有所不公?新闻里几乎没有呈现原原一家对事态走向的看法,他们和李某某一家以及李某某周边的人一样,也是希望这个事件很快翻篇尽快平息吗?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弥补心底的创伤,它需要时间来慢慢愈合。但是,如果没有舆论的关注,施害方一家又能不能尽到后续的赔偿责任呢?李某某是个10岁的未成年人,她本身没有能力尽责赔偿,只能由她的父母赔偿。遗憾的是,除了事发最初几天的七万多元捐款之后,李某某的家人再也没有出过一分钱。

而李某某的父亲李江曾在央视透露,自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尽力让原原接受治疗,并表示自己正在卖房和车。当这一场悲剧逐渐淡出舆论聚焦,李某某的家人还会不会继续为原原一家赔偿?不得不说,现实情形里,舆论压力有时候就是一把“枪”,当事人忌惮子弹的发射,必须履行他不愿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宽恕和悲悯,以及忏悔,都是美德。在“重庆摔童案”这个极端的个例悲剧中,这些美德并没有真正出现过。从人心的角度来讲,受害者一方不可能轻易宽恕摔童的恶行,但施害一方应当知道,无论舆论是否再继续关注此案,最大限度地赎回自己的“罪”,这是最基本的伦理之道。作为公器的媒体,有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哪怕她曾经犯下天大的错;但作为曾经施暴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长,这份“错与罪”自己永远都逃避不了。

“重庆摔童案”,句号真的没那么容易划上。这和它是否即将淡出舆论视线,并无直接关系。

1

 

最新文章

责任编辑:潘会敏 热词: 重庆 重庆摔童案 舆论

打印 | 举报/纠错 | 复制链接 | 转发邮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专栏作家

文言文听力“闯入”考试?

专栏作者:刘浩睿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社会娱乐

深泉学院比哈佛更难进的牛校

专栏作者:关开亮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民生影视

五一出游:“人比XX都多”

专栏作者:王二丫
媒体人,关注社会民生。

腾讯新浪开微博,只是讨骂?

专栏作者:雷世远
央视网记者,关注社会热点。

挺一挺政协委员的编剧情结

专栏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