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政绩考核告别“唯GDP论”将给百姓带来什么?

2013年12月12日 22:35

央视网(记者张雷、王磊 报道)经中共中央批准,中组部日前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强调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要看全面工作水平,根据实际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

“这一新政既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这样评价。

理性认识重视GDP的理念

不过,在告别“唯GDP论”的同时,我们不必把GDP一棍子打死。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对GDP的高度重视,曾为中国快速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GDP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曾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中国对GDP概念缺乏全面认识,GDP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不断后移,与许多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第40位,到了1978年滑落至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无疑是巨大进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GDP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对中国的腾飞居功至伟。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各级政府对GDP的重视不断强化,逐步形成了“唯GDP论”的片面发展观和政绩观。时至今日,这种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弊端愈发凸显。

“从近年的情况看,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政绩行为存在扭曲现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有的地方单纯以GDP论英雄,不计投资和债务成本,不讲资源和环境代价,不注重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这样的GDP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GDP;有的盲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嘴上说的是为了群众,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帽子;有的一上任就换蓝图,对前任的发展蓝图全部推倒重来,追求“功成必须在我”,把领导岗位作为追求功名的平台。这套做法的后果是:经济指标高了,环境污染了;标志性工程建起来了,地方负债累累了;大拆大建多了,社会矛盾激化了;GDP上去了,政府公信度下去了……

在这一背景下,中组部印发的《通知》可谓对症下药。新规的出台,对于纠正这些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盲目追求GDP、以GDP论英雄的做法,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政督促干部对生态环境负责

近年来,全国范围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环境破坏之痛。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今年前10个月的月度排行和季度排行中,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超半数来自河北。这与长期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陈新良介绍,从2001年开始,河北连续12年蝉联“全国第一产钢大省”称号,2012年的产量接近1.8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24.6%。全省GDP总量从2001年到2011年也稳居全国前六,从数据上讲相当漂亮。可是,钢铁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让这份成绩单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除了雾霾,全国各地因急功近利的生产建设,造成江河湖海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比比皆是。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今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在9月27日的治污动员大会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销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要净削减4000万吨,钢铁产能压减6000万吨。河北省及各地区政府领导决心很大,表示宁可牺牲GDP,也要抓好行动方案的落实。

如今,中组部的《通知》再次强调要跟“唯GDP论”说再见。《通知》规定,对限制开发区域等,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这就从考核制度上,给在这些区域工作的干部松了绑,让他们真正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

各级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无疑会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大家热切盼望蓝天白云的回归,盼望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同时,重视环境也是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建设

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还体现在将精力主要放在最能体现政绩、最能扩展自己提拔空间的“形象工程”上,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

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

打破“唯GDP论”,可以让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问题上来。比如山西介休市,预算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钱的地方又很多。如果把钱用在经济建设上就是效益,用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形象,但决心打破“唯GDP论”的市政府决定将钱用在校舍改造上,投入5.5亿新建了37座抗震级别为8级的框架式结构的校舍。

实际上,在不少地方,追求“幸福指数”而不是追求“GDP指数”,已经成了政府努力的方向。广东、浙江等省份先后提出“幸福广东”、“浙江民生指数”等,均是向“唯GDP论”告别,实实在在地从“国民幸福指数”这一基础上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促进社会和谐,缩小贫富差距

201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书中警示了“唯GDP论”将冲击社会和谐。编写该书的专家组分析认为,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和部门仍单纯地强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果是经济更加迅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出现了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症状。

在我国屡见不鲜的强拆现象,就是“唯GDP论”的一个缩影。很多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土地拉动GDP、拍卖出高价弥补财政不足。

打破“唯GDP论”,还有助于地方政府放缓卖地盖楼的步伐,把钱投入到缩小贫富差距的富民政策上来。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是较早提出“富民优先”概念的地区。“富民优先”是指通过弱化“GDP指标”、强化“民生指标”,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尝试建立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考核机制。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说:“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理念转变,还有三大难点

不过,要想转变“唯GDP论”的理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项工作注定充满挑战和风险。

首先,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贯穿中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形成一套稳固的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想要改变整个体制进行转轨,需要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和高度的思想统一。如果没有理念先行和上层规划,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

其次,在旧的发展模式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利益集团,它们“依附”在旧的发展模式中,从中获益。如今要打破“唯GDP论”,势必会触及他们的相关利益,必定会遭其一定程度的抗拒。

最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考验各级决策者的智慧。比如,污染问题得到遏制了,但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老百姓同样不会满意。河北的一些干部坦承,治污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强调,“不要一边倒,过去GDP是唯一,现在连GDP也不要了”,要防止出现这种倾向。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