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GDP至上”终结 干部队伍“转型”

2013年12月12日 21:52

央视网(记者江易易 报道)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经公布,便引起广泛关注。足以想见,这一考核体系新导向,势必对地方党政干部的施政产生深刻影响。

新考核体系将是“空前复杂”的

在《通知》公开发表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就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接受采访的中组部负责人指出,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了,不是不要经济增长了。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是要有的,需要防止的是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因此,对干部来说,不是没有发展的压力了,而是压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不再为GDP纠结了,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再也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靠盲目举债搞投资拉动,不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全面准确地考核干部的政绩,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改变目前考核指标过多偏重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的现象。要通过调整考核指标体系,使政绩考核覆盖全面工作,考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辩证地看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业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看显绩,更要看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既要看尽力而为,又要看量力而行,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从中组部负责人的解读中可以看得出来,新的政绩考核办法,目的是消除过去由“GDP至上”考核体系导致的种种负面结果,使地方政府的施政回归科学、良性轨道,从而推动各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可能是“空前复杂”的。

公共服务或成政绩指标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中组部的新规如此解读道:第一,不能把增长和发展画等号,要追求全面的发展。第二,要根据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发展的结果。他称,现在国民的消费需求开始释放,消费结果开始升级,那么“食品安全这些事情不改,消费释放是受到压抑的”。这时需要适应老百姓的公共需求,政府要将自己的着力点放在公共服务上。

要做到这两点,三个条件很重要: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第二,在公共服务中强调民生的权重,一定要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福祉作为重要职责。第三,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根据《通知》,绿色GDP也将纳入考核。《通知》还提到,今后还将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把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今后的重心,是要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让地方人大在政府的预算管理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如果人大的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许多考核便是空谈。

此外,《通知》指出,要更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

不过,发展成果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发展成本与代价却往往存在模糊空间,“谁来评价”、“什么标准”,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显绩容易考察,潜绩往往滞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有媒体评论称,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部门如何考察得准、考察得实,绝非一个原则性规定就能解决问题。

对地方领导而言,需把中央的要求落实到发展蓝图中、体现在政府实事里。这是政治要求,也是发展命题。

考核不唯“GDP”,干部不会不作为

政绩考核不强调GDP,会不会影响地方的发展,导致干部消极不作为?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这种担心和纠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不要发展、不考核发展,而是要准确考核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成效。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称,对干部来说,并非今后没有了发展的压力,而是压力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了。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的模式,将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干部需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再也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靠盲目举债搞投资拉动,不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对各省的总体考核如何实施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板”。他表示,在具体考核指标设置上,可根据各地特点,对每个领域的考核权重做出一定区别。比如像北京等大城市,环境保护的指标考核就应当重一些;而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的指标则可以侧重一些。如此一来,将更有的放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称,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地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改进。从各省的功能看,有粮食主产区、工业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等,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千篇一律地考核,其结果毫无疑问是大家追求的仍然是GDP,这样会导致忽略环境、资源消耗、宜居等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已经走过高速扩张、发展的时期,调整考核指标事不宜迟。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央视、《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