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人教社:停留在我们回忆中的那部分

2013年12月04日 23:15

人教社:停留在我们回忆中的那部分

人教社的教材教给了我们文化,而“人教社”这个标签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通过九年的义务教育,以及三年的高中教育,人教社的教材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读物。这也是当“恶搞杜甫画像”、“李雷韩梅梅”这样的符号在网络上被提起时,会迅速引发网友共鸣的原因。

近日,有网友将过去人教版小学课本上的插图找出来,配上符合网络流行文化的新标题,再度引发了围观与欢笑。回想我们在学校的时光,在课堂上百无聊赖精神游走之时,翻阅课本上的插图成了为数不多的“心灵寄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不断翻阅一本教科书,连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都被我们打败。插图因而比课文更久远地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课文《挑山工》的插图被网友恶搞地加上新标题:《师父大师兄二师兄都被抓走了》。)

(课文《挑山工》的插图被网友恶搞地加上新标题:《师父大师兄二师兄都被抓走了》。)

恶搞归恶搞,当教材里的文章进进出出时,还是有许多读着人教社教材长大的人,自愿做起了教材的守护者。金庸要不要进教材(其实只是人教版的课外阅读材料)?鲁迅能不能出教材?教育无小事,有人愿意在毕业多年之后志愿地守护起教材的包容性和批判性。

上个月,我又读到了高中课文中苏轼的《前赤壁赋》,瞬间感到一种未曾体会过的美感。学习期间,我们太过重视于局部的释词解意,而此文的精髓却在辞藻之外。苏轼通过宾主对话,在短短的文章里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一种拘泥于物内,一种超然于物外。通晓儒释道三种东方哲学的苏轼,真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源泉。

人教社教材的重要性体现于,它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我们不知道它在什么样外力的作用下才会发芽,可是有一点我们却非常确定:一旦这颗种子是坏的,它即使发芽,长出来的也只能是狗尾巴草。

12月初,人教社终于在官网上承认,初一语文教材存在错误,并为此致歉。可是在被问到如何弥补错误时,人教社则有些信心满满。如果说担忧学生的课程进度,不便大范围召回教材的情形还可以理解的话,不愿对涉及学校进行统一告知的理由就有点夜郎自大:人教网每天有三四百万访问量,因为访问的人多,就让老师遇到错误在网上求助好啦。

第一,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所学校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不具备上网的资源,老师和学生遇到了错误和不懂的地方,就只能两眼一摸黑地猜测本意了。第二,如果人教网真的每天有三四百万的访问量,假设其中有1000个访问的老师提出了问题,真能有人按时解答么?第三,亲身登陆人教网发现,具有互动功能的人教论坛每日发帖量不过几百,同时在线人数不足千人,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也只有7000余人,这日均“三四百万”的访问量真的不是在放卫星么?

九年义务教育,怎能只有义务,而没有责任?人教社也应该有点责任担当。(作者:刘浩睿)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