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评论频道 > 央视网评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月球?

特约评论员 赵强 2013年12月02日 21:31

相关新闻:

外媒惊讶声中评述中国“探月奇迹”

12月2日凌晨,肩负“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预计于本月14日实现探测器着陆,随后完成最重要的科学任务:观天、看地、测月。“探月”将对百姓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是否能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

众所周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经历第一次探月热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标志着这次探月热潮达到了顶峰。但此后,探月热潮因种种原因陷入低潮。

于是,有人就会质疑,中国的探月活动,即便登月成功,也不过是重复美国做过的事情。甚至有种观点认为,登月工程耗费巨大,还不如多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凡事多打个问号并无不好,但中国的登月工程,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笔者看来,至少具有四重意义。

一是国民意义。先说个小情节。这次“嫦娥三号”发射,普通民众也可购票去现场观看。山东菏泽的环卫工人陈金邦,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这次为看“嫦娥三号”,好不容易才获家人同意。他说,“我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加油!”他此次共花费2000多元,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他表示,回去后要努力加班,把这些钱挣回来。航天工程与环卫工人,可谓天壤之别,但陈金邦不远万里、不惜花费,也要来现场观看、加油,其中体现的精神正应了古话“位卑未敢忘忧国”。电视机前熬夜观看的亿万国民,何尝不是如此!由此而言,“探月”不仅是航天人的事业,也是全国人民的事业;“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实现的不仅是航天人的梦想,也是全体国民的梦想。“嫦娥奔月”对提振国民精神,激励每个国民做好本职工作,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就是其所体现出的国民意义。

二是国家意义。“嫦娥奔月”展示出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动员与整合能力。在完成一项航天工程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必将在动员与整合中得以提升。专家介绍,美国阿波罗工程的研制过程中,产生了数千项新技术,其中有1000多项已转为民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制出2000多种新材料,其中80%也是在空间技术的引领下研制完成的。“嫦娥三号”中用到的新材料、遥操作技术,未来都可转移到智能机器人、汽车制造等方面。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航天事业对一个大国来说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是用事实批驳了那些将航天事业与百姓民生对立起来的观点。航天事业不仅促进民生,也可以说是为了民生。国计民生,这就是“嫦娥奔月”的国家意义。

三是国际意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国际关系也面临着合作与竞争。特别是航天工程因为其浩大与复杂,早已溢出国界。即便是在冷战时代,对立的苏美两超级大国,也在空间领域展开了合作。这说明,空间领域玩的是大国游戏,中国要参与其中,也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展示与技术准备。此次“嫦娥三号”发射,引发各国关注。日本《读卖新闻》12月2日报道称,“嫦娥三号”如果着陆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登上月球的国家,这是中国为成为“宇宙大国”迈出的巨大一步。这表明,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是在竞争的环境中提升了竞争的能力,并将在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四是人类意义。奔向月球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探索星际空间也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无论是出于应对能源、资源危机的未雨绸缪,还是为人类寻找可能的外星伙伴,对外太空的探秘是人类不能停止的发展脚步。就登月而言,迄今为止,全球已进行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51%,由此可见成功登月目前还是人类共同的极限挑战。如果中国此次“嫦娥奔月”再次成功,将刷新人类在这项“极限运动”上的纪录。拓展人类生存空间,鼓舞人类奋斗精神,这是“嫦娥奔月”的人类意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如果说传说里的嫦娥奔月象征着一种充满悔意的错误选择,那么,在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指导下的现代“嫦娥奔月”,则意味着一种可以预期、富有意义的人间理想。“嫦娥三号”留下的是一道无悔与希望的飞行轨迹。

1

最新文章

责任编辑:王振华 热词: 中国 为什么 登上 月球

打印 | 举报/纠错 | 复制链接 | 转发邮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专栏作家

文言文听力“闯入”考试?

专栏作者:刘浩睿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社会娱乐

深泉学院比哈佛更难进的牛校

专栏作者:关开亮
央视网评论员,关注民生影视

五一出游:“人比XX都多”

专栏作者:王二丫
媒体人,关注社会民生。

腾讯新浪开微博,只是讨骂?

专栏作者:雷世远
央视网记者,关注社会热点。

挺一挺政协委员的编剧情结

专栏作者: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