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式休假”不再是“中国式假休”

2013年11月27日 19:56

中国式休假

不论网上有多少牢骚,投票结果却很直观:更多人选择了方案3。

截至27日16时,在两家网站针对调休方案的投票中,选择“方案3”的人都超过50%。两场投票的参与者,分别达到38万人和56万人。

征集:三个方案供选择

三个方案供选择

27日零时,全国假日办公布3个法定节假日调休备选方案,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三个方案具体内容及其与现行放假方案对比如上图:

方案一: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不调休,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3日,逢周末顺延。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末时周一补休。

方案二: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5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5日。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方案三: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7日。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期待:假期总量应增加

对于三个备选方案,从微博上的评价看,归结起来,网友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法定假日总量。具体来说,对延长春节休假时间、增加五一假期时间的呼声尤甚。

有网友说,如果真正考虑到数以亿计的跨省打工和工作群体的实际情况,那么,春节应放假至元宵节,清明中秋假期应超过3天,同时恢复五一长假。“要知道,百姓无专机。”

此外,在网站投票方案之后的评论中,有网友表示:“强烈建议春节放假到正月16上班。现在很多夫妻是跨省结合的,而且“80后”、“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或一方是独生子女,过年与别的节日不一样,父辈都坚持要呆在家里,子女两边的父母都要陪才合乎情理。”也有网友问:“前段时间征求民意,延长春节假期呼声这么高……每年过年回去时间都不够,而且来去匆匆。”此类评论一般都有数千支持者。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中国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共11天,因此不管怎么调整,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他表示,全年假如能增加2-6天的法定假日,对改善现有放假结构会有很大帮助。“从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增加2-6天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恢复五一黄金周,甚至还能增设元旦黄金周,这在带薪休假没有完全落实前,对于缓解当下扎堆出游和交通、景区压力过大是很有益处的。”

投票:

数据背后的民意

对于假日办向全国民众提供的假日总量不变的三种选择,网友尽管不一定满意,但还是做出了相对最优的选择。多家网站的调查结果,大体上都与上图相近:方案3以绝对优势胜出。

在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以上的人年龄集中在20~60岁,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此外,80%左右的被调查者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或党政机关公务员,其中企事业单位职工占总投票人数的50%以上。在这些方面,多家网站的调查结果大体相似。

数据背后的民意

对于此次全国假日办公开征求意见,《新京报》评论称,没有最完美只有最民意。3个调休方案,重点关注了民众对于挪假、凑假的不满。无论最终哪个方案胜出,“中国式休假”成“中国式假休”的现象都将得到改变,“凑来凑去”的混乱放假模式将不复存在。

光明网指出,平心而论,全国假日办此次推出多个放假方案公开征求意见,遵循了现代公共政策出台的路数。相比之前关门定政策的粗率,将政策放在公共视野内公开讨论、经历公开博弈的“锻造”,在公平性和科学性上都是进步。这种“新气象”可以看做是对社会改革大趋势的顺应和跟进。只是要回应今天多样化的社会诉求,统一调度式的治理思路肯定要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与其殚精竭虑地苦思如何应对难调的众口,不如不做这种大锅饭。

也有人提出,面对增加假期总天数的呼声,还应该冷静看待。当前在我国,劳动法在事实上还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并非所有劳动者的休假权益都能得到保障。比如,对很多务工人员来说,出一天力拿一天钱,法定节假日在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现实背景下,一味呼吁增加休假天数,不仅不现实,还会拉大不同劳动阶层之间的差距,导致更严重的不平等。

应该看到,假日办在上次征求意见之后,还是采纳了网民的部分诉求。比如,新版方案中,“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逢周三时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这样,即便遇上调休,也只需要连上6天班。而在调休之后连上7天甚至8天班,正是此前饱受诟病的情况之一。

一般情况下,改革的进度,往往滞后于民众需求的变化。对于休假问题,人们需要呼吁,但不必过分悲观或苛责。毕竟,政府有做出改变的意愿,而且发生改变的趋势也已经有所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劳动者能够在未来享有更完善的休假制度。

(资料来源:京华时报、新京报、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搜狐  编辑整理:龚瑛)

网络新闻联播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