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人的租房观念离德国有多远?

2013年11月11日 17:24

什么是“刚需”?

一直在怀疑,中国人对住房的“刚需”可能被夸大了。

只要看看眼下的租房市场,就知道中国的租售比是多么离谱。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合理的房价租售比应在1:250以内,也就是房价相当于大约10~20年租金。而眼下北京绝大部分房子的房价都远超其出租50年所得。

早有专家算过账,结论是:在中国租房真是赚大了,比买房不知划算多少倍。

但还是有那么多“刚需”执着地要求买房。没错,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了,租房环境的不舒适和被房东驱赶的狼狈是压垮很多人意志、使得不少人终于一咬牙买房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实际上,如果你愿意多花点租金,还是可以租到条件更为理想的房子。关键是房价一直在涨,能买上就赚了,比起多花些租金住好点,还是买房更合适!这或许才是“刚需”们真正的心里话。

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目标,中央说得很清楚,就是要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显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有些偏离目标了:很多时候,房子的居住功能让位于投资和保值功能。

在这样的气氛下,建多少保障房,建多少“自住型商品房”,恐怕都是不够分的。毕竟中国不是新加坡,新加坡总共才500多万人,国家富裕,政府可以出钱给所有穷人解决房子,而在这中国显然不可能。更何况在中国,不管什么形式的保障房,或“自住房”,只要是政府出让了土地收益,连带着拉上房产商进行了财富再分配的,尽管出售时有一些限制,它仍然具备一定的投资和权力寻租空间,最终能否辗转落到“刚需”们手中,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一方面给每人弄套房的想法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各个城市还有大量住房空置,这说明在住房资源的整合方面仍然有可操作空间。

那么多房子空着不租,概括起来原因有两条:一是房主觉得租价低,不值得租,二是租房者觉得租价高,租不起。

于是就有一种设想:能不能把政府用于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两限房等所有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直接地分到租房者们手上,鼓励其租房,而不是买房,从而更快地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呢?

比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房租补贴资金,只有租房才可领取(家里有房产的除外),并且,租房年限越长,补助比例越高,以此鼓励长期租房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刚需”们会重新权衡买房和租房。一方面政府给了实际补助,哪怕每月几百元、一千元也好,这是一种强烈的政策暗示,会增加人们租房的信心;另一方面,没有了“将来有一天总得买房”的预期,人们花钱就会大方一些,不仅会让自己住好一点的房子,而且会带动其他生活消费,对经济形成良性推动力。

这样一来,房租显然会上涨,房地产开发和房价则将逐渐回归以居住而非投资趋动的理性轨道,租售比的渐趋合理化主要通过租金的增长而不是房价的崩盘来拉动,这是痛苦较小的挤泡沫的方式。而租金上涨的部分不仅为业主出租房子、改善房屋条件提供了积极性,推动中国租房市场的活跃度和品质提升,也为在全国推动房产税的征收做了自然铺垫。

在大城市租房的青年人,往往是这个城市最富奋斗和创业精神的人群。与其让他们把毕生奋斗目标系于一套房子,不如用一些办法让他们感到租房和买房一样舒适,让他们有机会挖掘更多的人生价值,拥有更高的职业理想。

有史书记载,唐朝大文豪白居易当年当公务员时,也买不起首都的房子,他在长安城租房住,过了好几年才在长安的卫星城渭南置业,平时住城里,周末回郊区。

看来,买房置地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假,但1200多年前的白居易已经习惯了租房生活也是真的。据统计,77%的德国年轻人租房住,超过一半的德国人一辈子租房。只要中国的租房市场真正成熟起来,明天的中国人,就可能拥有今天德国人的观念。

扫一扫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