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车马费,媒体的又一个复杂故事

2013年11月04日 21:21

在进入媒体行业之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车马费”这回事。

临毕业前,工作大致有了眉目的时候,一位师姐跟我说:“你要是做了媒体,回来报道我们的学术会议,我给你报销车马费。”我惊了一下,问:“学术会议也有车马费吗?”在我看来,学术是与利益彼此不相挂钩的,尤其师姐的导师还是一名潜心学术的学者。如果学术研讨会都需要给记者红包,那科研经费显然是“没花在刀刃上”。

师姐听了我的问题,神秘地笑了一下说:“都要包的呀,有时候稿子都是我们写好的通稿给到记者手里。”跑新闻在“车马费”的挟持下成了一个轻省的行当。同那些遭唾骂的垄断企业一样,媒体记者能够源源不断地收到“车马费”,也是因为手下掌握了“垄断资源”。

后来我知道,早在几年前,一些媒体中经常“跑口”的记者,每月就能拿到几千块钱的车马费。这些工资外收入几乎成了“固定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看似是金光万丈的媒体利用影响力,对自家从业者进行了利益兑现。不过,这恰恰反映出了媒体的一种颓势。

有媒体人这样评价一些记者的报道:拿人钱做正面报道是不要脸,拿人钱做负面报道是不要命。来自行业内部的这句评价是一句自嘲,因为收车马费后帮忙发通稿的行为显然就属于“不要脸”的范畴。但在一些媒体人看来,这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合理”。

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车马费正在扮演怎样一种“拧巴”的角色。11月4日,受到《新快报》事件影响,农夫山泉对《京华时报》展开了“反击”,进京举报该报针对农夫山泉的报道具有“明显的预谋和组织性质”,是“舆论暴力”。

在事件发酵阶段,农夫山泉方面就指出,《京华时报》报道中引述的机构“北京市桶装水协会”同竞争对手有丝丝联系。不过,5月6日,农夫山泉举办新闻发布会回应《京华时报》的指责时,还是按照惯例给到场人士发了车马费。一名以自媒体身份参加的名人在微博上谴责了这样的行为。500元,在京城是给媒体车马费的“起步价”。

《新快报》事件之后,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胡舒立的一篇《新闻寻租不可恕》,引发了第二轮争议。赞同者认为,这是“舒立观察”中最好的一篇;反对者认为,胡舒立用一个“真理”作为幌子,避重就轻,跳跃论证。《新快报》事件处理结果的一个意义,就在于有关部门通过司法实践,向媒体圈投下一颗震撼弹,强调媒体公器应该与寻租行为完全绝缘。在这个过程中,向上要空间是必要的,向下要自律也是必要的。

诚然,对于一些记者来说,车马费的存在,帮助他们实现了“收入倍增计划”,甚至每月的车马费收入可以比肩或超过从单位领取的工资,但这也侵蚀了他们的尊严。对于媒体单位来说,让自家员工这么“不要脸”才能收入翻倍,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如果媒体足够有影响力、足够市场化,自然会有良好的商业运作保证员工的收入,而不是对车马费这种“亚寻租”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一个角度来说,一场活动的举办方既然已经准备出了车马费的预算,那么这笔钱完全可以通过更合理的途径流转到新闻人的手上。

全球性的“媒体寒冬”喊了这么多年,传统媒体的盈利能力节节败退,却也没有听说哪些外媒养成了收车马费的传统。

天,冷是冷了点,可媒体也该有站着活下去的骨气吧。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02010100
1 1 1